倍可親

也談經濟相互依賴與國家衝突之間的關係

作者:鬍子太長了  於 2016-8-20 06:0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經濟思想|通用分類:政經軍事

關鍵詞:國家, 衝突, 依賴

      讀頭版焦點關注推薦的鄭永年先生的近作摘要,《經濟間相互依賴,會減少國家間的衝突?》一文,受益匪淺,也頗有感慨。居然有一點想就此題目寫點想法的衝動。    
  鄭先生的題目使用了疑問句式的,顯然表示他對此基本持否定的態度,儘管文中並沒有明確的表述。而這幾乎刻意隱含的觀點是符合國際關係事實的。無論歷史還是當代日益一體化的世界所演示的客觀現實表明,經濟間相互依賴與減少相互衝突有密切的關係,但肯定不是決定性的要素,只能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儘管有時看起來某些衝突的減少,似乎是經濟相互依賴程度加深了的結果。
     典型的實例就是中國這幾十年來的經濟開放實踐,與國際關係之間的演變歷史,這是所有研究者已經親身體驗的,並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推論。而這仍然持續的現實案例,將會不斷地證實以上的論斷。
     簡單的說,中國由於轉變了冷戰時期政治化的戰略思維,把發展經濟作為優先戰略,同世界各國開展了經濟領域的廣泛合作,主動ruo化了政治因素在國際交往中的地位,推動了國際間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深了相互間的協作程度,至今事實上形成了中國與世界主要國家間的經濟深度融合,有些幾乎短期內無法離開彼此。在最初20年裡,這種加速的深度的相互需求,幾乎徹底改變了中國與原世界主要政治經濟大國間的關係,降低了衝突的可能性,也達到了中國政府當初提出的「韜光養晦」,在國際國際上爭取更長的和平發展時間和空間,因而展現出一個合作共贏替代矛盾衝突的新時代的雛形。但現實仍然是苦澀的,甚至是殘酷的。隨著中國力量的崛起,來自國際間越來越多的經濟糾紛近年來密集發生,而與傳統政治,軍事衝突的國家間的關係迅速趨變,甚至出現惡化的跡象,也越來越明顯,更不要說由於戰略改變而改變的傳統友誼國家間的微妙關係了。這種看起來不一定即刻轉化成激烈狀態的各種戰略衝突,恰恰發生在經濟相互依賴達到前所未有深度的情況下。   
      在討論這個議題時,還應該先定義一下「衝突」的含義。從廣義上講,衝突應該包含國家間所有原本不一致的,而但又需要雙方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必須採取特定方式取得妥協一致的各領域、各層次的矛盾和解決方式。這包括兩個重要的內含,一是衝突的原存性和續發性,即衝突是原本存在的矛盾,只是時機和條件變化被忘卻或暫時擱置了,或者由於新變化而產生新的矛盾衝突。二是,衝突的解決方式。針對不同的性質和層次的矛盾衝突,而採取程度不同的處理應對方式,這應該是衝突的主要內含。鄭先生文中和本文對於衝突的研討,應該是指比較嚴重情勢下,比較明顯無法有意掩蓋的得了的而不被公眾所知的,並且有可能進一步升級到更嚴重狀態的,事關重要國家利益,甚至全面戰略利益的矛盾衝突和有限的選擇解決方式。 
      從總體上來看,國家間的衝突及其程度取決於國家的政治關係相互信任和依存程度,當然是和經濟依賴度密切相關,國際關係是靠政治支持和經濟合作,軍事往來,人員交流等冷熱度指標體現出來的。在我看來國家間的關係表現為何種形態,是動態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但無論從各個角度看,國家間的矛盾和衝突是基本性的,只要有不同利益的國家主體存在,它就伴隨其而存,只是在不同階段和條件下,衝突的程度不同罷了。
     如果僅從經濟關係的方面研究,國家間關係衝突減少基本條件至少有一下幾點:一,經濟上相互依賴程度的深度和廣度,這包括: 
     1.近地緣關係中,對天然的自然資源共享分配的共識。這種共識,從法理上不一定公平,從實踐上也不一定合理,但只要國與國之間達到某種互利或者妥協性的認可,就會大大降低相互間衝突的機率。如美國和加拿大的關係,挪威和瑞典的關係,中俄關係等等    
     2.還包括非地緣關係中的各種戰略資源共享而達成的共識,這取決於國與國之間的戰略目標一致化程度,及相互依賴程度,如戰略要地和戰略信息的共享共識,共同價值觀,共同性質的經濟體系,全球戰略資源的保護和共享,共同的戰略攻守目標等等,有了高度的一致性,也即依賴性,才有降低衝突的基礎。如美日關係,美歐關係,中古關係,第二,國際政治相互間的相互信任和依存程度。沒有這個基礎,就不存在降低衝突的任何可能性。即使如此,日本在依賴美國的狀態下,依然不斷地付出政治的和經濟的代價,也因此,日本不斷的試圖成為正常國家努力從未停止過。加拿大基本上就是美國的影子,毫無經濟和政治上的大國操行可談。
        說到底,國與國衝突的程度是基於政治關係基礎上的國際關係反映,經濟是加強政治合作催化劑,或延緩衝突的添加劑。如果在對外關係政策上,立足於從強化經濟相互依賴程度,達到減少利益的衝突作為基本出發點,可能作為一時之策權宜之計未嘗不可,但作為長遠的外交政策,則顯然不利於國家整體利益,早晚會遭遇挫折。 
       中國得以受益的「韜光養晦」對外策略,以我的理解,並不是一個長期的準則,而是外示以柔,內修剛強的階段性權宜之計,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中華復興大業做足內功,以待潛龍騰天之時日,否則為什麼「韜光」?養什麼「晦」?長期下去國勢疲蹋,何談復興?!而此權宜之計的確是以刻意避免衝突,大家好好做生意,和氣生財為旗幟的,但是若自以為可以持續下去,而不適時調整,于振興大業有害無益。 
       極端的經濟依賴關係,一般不是相互的,而是單方面的依附,即經濟附庸國,歷史上的殖民地國家即屬於此類關係。現代此類國家雖有而少見,基本屬於自然資源和人口小國,相伴於經濟的附從,是明顯的政治矮國性國家。而資源廣大、人口眾多、經濟體系完整的主權國家之間,經濟相互依賴的構想,不僅不可想象也不可能成為現實,這就是美國不會全面開放國家經濟,以防止過度依賴國際經濟的根本原因,即使相鄰大國的像中俄,中印都不可想象。在國際經濟關係中,國家間經濟的相互依存度,主要是指貿易關係,貿易總額、貿易結構、貿易增量變化指標,另外就是資本投資總額的指標。而經濟依賴的概念,要遠遠超越這些普通的經濟交往範疇,最直接的量化指標是經濟結構的互補性。只有無可選擇無可替代的經濟結構互補成為必要時,才有可能實現深度的相互依賴,而這種狀況的產生,在當代高度的國際經濟一體化時代非常罕見。歐盟試圖在內部創造這樣的條件,但是必定會以犧牲大國經濟的完整性、獨立性為代價,進而會產生喪失經濟和政治的主權的危險,這也就是英國堅決地脫離歐盟的深層原因。
      另一種可能發生的經濟依賴關係,是經濟大國無原則、不計代價地對目標國輸送利益,已實現雙邊經濟的依賴關係的。這種情況下,即使不考慮利益輸出國的經濟代價和國際政治方面的損失,也得首先把被輸入國的相關產業摧毀,使之產生依賴性,否則即使建立某種程度的依賴關係,必定是暫時的、脆弱的。
        所有的分析最終的指向表明,國家間的經濟依賴關係的建立,在當代發達的世界經濟一體化現實條件下,幾乎不可能實現,更不可能寄希望於通過此手段,達到減少國家間各種衝突的目的。除非願意付出獨立自主的國家權益代價。    
        目前中美,中日,中韓的經濟相互融合程度不可謂不深廣,任何一國的經濟情勢變化,即可影響到其它國家,製造業,金融業,更是密不可分,這在15年前也是不可想象的,美國甚至有記者親自體驗3個月無中國製造的生活,結果他是失敗的,世界各國,包括東南亞各國,新加坡,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一旦中國經濟增長延緩,它們的經濟即受到嚴重衝擊,但這不耽誤它們在國際戰略舞台上與中國唱反調。何況中國曾經在上世紀末的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國際次貸危機中,犧牲自身經濟利益,挽救頻於崩潰的東南亞經濟和國際經濟呢。 
      當然還應該把自然的資源,和社會人力創造性的資源的總體供應能力,與人類消耗之間的動態平衡或失衡作為基本的研究要素,來總體研究,才能透視這個問題的本質。僅從經濟相互依存的角度研究,似乎缺乏充足而全面的論據,去推導令人信服的結論。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15:2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