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國應試教育催生的八種畸形學生 (篇幅超長.ZT)

作者:鬍子太長了  於 2016-6-26 19:5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友情推送|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2評論

(強力推薦,呼籲海外真愛國者,真愛史、時者,關注此作者:趙丹陽)

 

          隨著應試教育體制的逐步深化,「半殖半封」式的治學傾向在各大院校愈演愈烈,導致學生、老師、家長三方的嫌隙空前加大,併產生極大的對抗性情緒。在以「帝王之術」為指導前提,以「霸控人心」為目的,專註於「牛毛繭絲、象徵意義、不切實際」為內容的應試教育下,老師無法大展駿足,寓教於樂(因為考學要看成績,學校要看升學率,因此老師只能服務於應試,否則則要丟掉飯碗)父子母女之間無法敞開心扉,互相諒解(父母大都一心想令子女考上好學校,來符合學歷制社會的需求,而子女另有思想,欲圖另闢蹊徑,雙方的溝通因子女成績不高而出產生壁壘,難以進行)。更有甚者,部分學生因壓力過大,進而走向仇殺鬥毆、浸淫網路、盲目早戀的不歸之路。這樣的教育,不僅抹殺了我們的民族創造力,更培養出八種人格畸形的學生來: 

  一曰世故

 

  應試教材中的「兩末之議」(語出自韓非子,泛指對事物的極端化認知)與強效維穩下官員、老師們「外儒內法,貌合神離」的作風不相適應,導致部分學生對課本所說的「人間正道」,全然不信,對老師所講的「崇高理想」,都當放屁。 
  然而,在「分數至上」、「學而優則仕」等理念的威逼利誘之下,學生們又不得不虛與委蛇、違心答卷,造成了「知」與「行」的高度分裂!  
 可以說,每一次的考試都是對學生的感情欺詐與精神折磨,進退失據而又束手無策的莘莘學子,只能在「完成任務」時被迫選擇「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態度,乖乖默誦所謂的「標準答案」,以此求得名次或苟延殘喘!  
 信口雌黃、圓滑世故之性既成,乃「視公共之安危,不關己身之喜戚」。不僅對國家大事、公器運作毫不理睬,對身邊的卑鄙劣行也不予制止,並且以『君子致廣大而盡精微,尊德性而道問學,極高明而道中庸』為借口遮羞藏丑,淪為了地地道道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二曰犬忠

 

  應試教育體制向廣大人民強推的「官方思想」,常常讓學生跌入「亡國與亡天下」的概念誤區。國家一詞,在社會科學和人文地理範疇,是指被人民、文化、語言、地理區別出來的領土;政黨本質上則是以執政為目標的特定階級利益的集中代表者。其間定義,何其迥然?  
 但是,廟堂之上的肉食者卻花言巧語,誤導大家將國家與社稷齊觀,把愛國與忠黨同意,這在「文恬武嬉,奸盜內帑」的當下,不僅起不到「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的正面作用,反而極大挫傷了人民群眾保家衛國的積極性。 
  據旅瑞作家李靖權匯總的《2011網路輿情與各界動態大觀》指出,無論是左、右抑或是中道主義者,對「黨即國家」的提法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反感。 
  左派網友「鄆城廉吏」一針見血的罵道:「特色權貴≠共產黨≠國家!」   右派網友「自由不死」也表態說:「大漢王朝能代表中國嗎?大唐王朝能代表中國嗎?大明王朝能代表中國嗎?國民黨能代表中國嗎……硬要把『執政黨』說成是『國家』,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中道主義者「徐東」更是認為:「如果你把國家說成是公共利益的集合,我想我會踐行『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宏願。但假若你愣把『黨』等同於『國家』,那我就該有所保留了。那樣的話,愛國不成了愛貪官污吏了嗎?」  
 當然,「天潢貴胄」通過應試教育這一渠道反覆把「黨即國家」的謬論潛移默化的植入老百姓的腦海,其害處還不僅在於讓人對「愛國」產生「不屑情緒」和「錯誤認識」,更可怕的地方在於它顛倒了人民與國家的輕重位置。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五四運動的吹鼓手「仲甫先生」也曾多次言及:「人民何故必建設國家,其目的在保障權利,共謀幸福,斯為成立國家之精神。吾國伊古以來,號為建設國家者,凡數十次,皆未嘗為吾人謀福利,且為戕害吾人福利之蟊賊。吾人數千年以來所積貯之財產,所造作之事物,悉為此數十次建設國家者破壞無餘。凡百施政,皆以謀一姓之興亡,非計及目民之憂樂,即有聖君賢相,發政施仁,亦為其福柞攸長之計,決非以國民之幸福與權利為準的也。若而國家實無立國之必要,更無愛國之可言。」  
 正因為「黨國一體」這套理論具有較大的欺騙性,在民國中期,從事共產主義事業的領袖才多次在民間宣傳啟蒙,倡導民眾把愛國與忠黨、愛國與愛政府的概念分別開來。何以如今反而自食前言,撒下彌天大謊?!這樣一來,「人民教育」豈非修正成了「犬忠訓練」?!  
 學生既受飽含「御下權謀」的奴化教育,自然感情智識,兩無可盲。以致深陷泥潭,自此而後,「以聽命於上為忠義之行,臧否於上為僭越之行」,所行所為,無異牛馬。 

  三曰偏激

 

  人分九品,各有不同。  
  1.性情剛烈而心思粗疏之人,不能理會微妙知理;因此其議論大體情況則弘大博識而見識高遠,遇到纖微之理則左支右絀而粗疏難合。 
  2.性情剛強而奮不顧身之人,不能迂迴通轉;若論效法直道則能自我約束而公平端正,若要其變通則執於所知之理而無法通達。 
  3.心意堅定而執理不讓之人,樂於攻駁已成之事實;若就事理之原則而言,能超凡出眾而窮盡其理,若涉及大道,則狹隘直露而不及其餘。  
    4.言辭雄辯而誇誇其談之人,辭藻繁多而用意尖銳;若推究人事則多精妙之見識而窮盡事理,一旦推究大義則掛一漏萬而不周。  
    5.人云亦云而隨事沉浮之人,不能有深入之思想;整理粗疏之數理則豁然通達而以博知為傲,若要確立事務之精要則如烈火而不能穩定。 
  6.用心膚淺而見解不深之人,沒有能力提出深入之問題;若聽他人論辯解說則誤以為尖銳深刻而易於愉快歡悅,若審視精微玄妙之理則隨時轉向而無根基。  
     7.性情寬容而謙遜待人之人,無法快速見其成效;論述仁義之道則恢弘詳盡而雅正,若遇到一時之事務則常常因遲緩而難以企及。  
     8.性情溫順而志力柔弱之人,其力度不能完美而強大;體味道理則能順適而和暢,在疑難之時拿主意則優柔寡斷而遲疑不決。 
  9.崇尚奇巧而尚異求奇之人,能飄逸開闊而追求標新立異;遇權宜以及詭譎之事則能風流倜儻而瑰麗壯觀,探究清幽之大道則偏離常理而空疏難通。  
 師道所貴,在於因材施教,使九種學生揚長避短,各有發展。而應試教育,卻通用一套,不加鑒別,以致「察譽有偏頗之繆,接物有愛惡之惑,度心有大小之誤,品質有早晚之疑,變類有同體之嫌,論材有申壓之詭,觀奇有二尤之失」。 
  既視抹殺人性為常態,以教條主義為至哲,則高壓之下,必出禍亂,學生積鬱愈深,而又不能以正常之渠道加以排解,則弒師、姦淫、擄掠、鬥毆、暴動、怪誕之事不絕如縷。 

  四曰勢利

   古有言:「君子從道不從君。」可應試教育卻隨著政治功利的誘惑和地方保護主義的逼迫而左右搖擺,在分數上對不同區域的人實行雙重標準,將「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的原則丟棄凈盡,進而在各校錄取時衍生出了「財富者文麗,勢重者稱美」「近水樓台先得月」的現象。(指代重點高校在招生時,對中心城市的富家子弟和邊遠山區的貧困學生有著近乎天壤之別的要求)彷彿學問之好壞、能力之有無全在錢財多寡和所居方位!窮僻生源,何以自激?惟以功名大業、陞官發財之志向聊以自寬,而待其成事之後,又反壓於弱小,此中國社會之所以陷入『勢利』之怪圈。 

  五曰弱智

 

  古時經國緯政的道理是這樣:國家需要修養生息、清靜守虛,就在民間傳播『無為』的黃老的思想;國家需要建立『廉價政府』,就提倡墨家的『強本節用』;國家想要吏治清明,就推行法家的『繩不撓曲』;國家想要發展科技,就鼓勵陰陽家的『順天應人』;國家四維不張(禮義廉恥謂之四維),就尊崇儒家的『詩書禮樂』;國家圖謀稱霸,就吹捧申商的『壹民』理論;國家欲圖上下有別,各盡職能,就推崇名實家的『控名責實』;國家需要對外擴張,就使用兵家的『避實擊虛』、『致人而不致於人』、『先勝而後求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以正合,以奇勝』、『識眾寡之用者勝』;國家想要豐衣足食,就提倡農家的『精耕細作』;政府奉行『大國外交』,就施用縱橫家的『飛箝之術』;國家崇尚價值多元,全面發展,就推選雜家的『思慮廣博,多種建樹』。 
  然而儒家『博而少要,勞而無功』,道家『長於養性,不可臨危』,墨家『儉而難遵』,法家『嚴而少思』,兵家『窮兵黷武』,農家『重農抑商』,陰陽家『拘於小節』,名實家『苛察繳繞』,縱橫家『尚詐棄信』,雜家『雜而不純』,也都有其消極的一面。  
 可見從古至今,各種理論都是利弊並生,因此便需要我們去蕪存菁,與時俱進,科學發展,兼收並蓄,批判繼承的加以運用。反觀現在各大高校,雖表面大談被官方篡改塗鴉了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其原典者卻寥寥無幾),暗地裡卻將變了形式的「孔儒舊學」奉為圭臬,提倡「單向道德」,不容稍動。教化學生,形同機械,所學所得,全不致用。乃至一遇時變,手足無措,驚慌恐懼,或進入管狀思維。今多有遇小挫而尋死自殺者,皆應試教育之功也! 

  六曰盲目

 

  人心之中所包藏的,大都是感情與理智二者。為情義殉節的,是孤臣烈士,殺身守志,不計利害的人的所作所為;以智慧稱道的,大都是辨理析疑,權衡名實的理學哲家。施用情感所依靠的是萬物的貞操,但凡用之於性情中人身上,勢必得到回報,然而如果以至誠的情感對待無操守、無底線的權謀家,就顯得愚笨;施用智慧皆賴於對萬事萬物的格物致知,準確把握,料人於先,其缺陷就在於過於理性,使人感覺麻木冷漠。「情之用百事之貞,而其蔽也愚,智之用萬物之理,而其蔽也靡」此之謂也。  
 若論古人情感之盛,大約誰也不如廁平,其憤世憂國,至於自沉;若論智慧的通達,可能誰也不能老聃比肩,其了迭世諦,騎牛而逝。這二者各於情感、理智之上登峰造極。 
  故而教育教學,當理智與情感並重,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弘思遠益,應權通變』,從而『洞悉風雲大勢所諳,不作桎梏腐儒之談』。 
  不思結合現實,寓教於樂,不想師生平等,求同存異,反而照本宣科,唯我獨尊,儼然官宦!如此這般冷酷桀驁,還妄想強推理論於學子,其接受程度,可想而知。學問上的無知,又導致信仰上的缺失,學生又豈能堅持真理,不隨波逐流,從而不受奸佞小人之嗦擺?偏聽偏信、人云亦云也便不足為怪。 

  七曰憤世

 

  應試教育徒以「空中樓閣」築建於蒼穹之上,虛無縹緲,難以目見。卻從來不懂得告訴學生如何對「上下相蒙,賄貨公行」的官場與社會加以警惕和防範。書本所述,全乃清平世界、明君聖主、千古楷模。回歸現實,置身於爾虞我詐之內,卻無一傍身之法可用,以致駿足難展、志願不酬、身陷囹圄,自然不免要憤世嫉俗。 

  八曰怪誕

 

  老子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應試教育卻倒行暴施,專以偏、難、怪、險的題目對付自己的學生!英國教育學家馬克維希·康肯斯坦說過:「教育的目的,不惟是使人明智,其更為深刻的終極意義,當是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學以立德、學以致用、學以濟世。學生所得之知識,若不能有助於工人之生產,農戶之耕作,商人之貿易,政府之決議,皆不名一文!故當今之學院,當『勞動與策論』並舉,不能讓學生浸淫於脫離實際的『文字遊戲』!」  
 就連《毛澤東論教育革命》一文也鮮明的指出:「我早就說過,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現在課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學生、大學生天天處於緊張狀態。課程可以砍掉一半。學生成天看書,並不好,可以參加一些生產勞動和必要的社會勞動。現在的考試,用對付敵人的辦法,搞突然襲擊,出一些怪題、偏題,整學生。這是一種考八股文的辦法,我不贊成,要完全改變。我主張題目公開,由學生研究、看書去做。例如,出二十個題,學生能答出十題,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創見,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題都答了,也對,但是平平淡淡,沒有創見的,給五十分、六十分。考試可以交頭接耳,無非自己不懂,問了別人懂了。懂了就有收穫,為什麼要死記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試試點。舊教學制度摧殘人材,摧殘青年,我很不贊成……明朝李時珍長期自己上山採藥,才寫了《本草綱目》。更早些的,有所發明的祖沖之,也沒有上過什麼中學、大學。美國的佛蘭克林是印刷所學徒,也買過報。他是電的大發明家。英國的瓦特是工人,是蒸汽機的大發明家。」   
由中西名家所說的話里,我們不難看出:應試教育的害處,在於它以「本末倒置」的方式,讓學生淪為「留心細碎,不問大體」、「專於空虛,難與慮事」的怪誕之人!此等「廢物」,將來無論置身何界,都會流毒無窮!  
 當然,應試教育之弊端,還不僅於此,更大的禍患,在於它「戮人能憂心 、能憤心 、能思慮心、能作為心、能有廉恥心 、能無渣滓心」,活似生挖腦髓!  
 眾所周知,精通一門,神需專註,行有餘力,乃可他顧!推行應試教育者以近乎「鞭撻繩縛,若待拘囚」的方式殘人心魄,那麼廣大學生哪裡還有餘力和心思放眼時局、過問政事、關注祖國的前途和命運?!到頭來,國家還是難免落入封建時期「一切政務,操於君主,百姓未能與聞」的狀態。 

  小結:

 

  御用文人常常謊言欺人道:「應試教育是當今唯一一個比較公正、公平的渠道,只有它可以讓貧民百姓趕超富二代、官二代,成為『人上人』!」  
 乍聞此言,我們不禁要連聲反問:「既然你說應試教育是當今唯一一個比較公正、公平的渠道,那麼言下之意就是其他渠道都不夠公平、公正!那麼是誰造就了這一亂象呢?!」  
 至於說只有應試教育可以讓貧民百姓趕超富二代、官二代,成為『人上人』,就更是扯淡!說這話的人根本沒有注意到近二三十年來外在環境的深刻變化!由於決策層對「全民監督與社會功勛機制」的全面放棄,權力世襲、恩俾侍從主義與及外洋的擠壓衝擊,早已讓國家陷入了「人倫教育的不斷擴大與政治事功日益阻塞」這一巨大的矛盾之中。只要你的身份是一介布衣,就永遠沒希望站在「皇親國戚」的頭上!  
 早在2013年,湖廣等地的大學生素質拓展中心就推出了針對我國高考狀元職業狀況的調查報告——《中國二三線城市高考狀元調查》,《報告》顯示,1988年-1999年期間產生的部分省市共52名高考狀元,沒發現一位是成就非凡的,幾乎都處於社會的中下層。拋卻他們「短於涉世,不精厚黑」的因素外,階層固化,「士庶合流」遭到阻斷,大多數平民子弟根本無緣晉陞不才是真正的癥結所在嗎?!  
 是時候看清這一點了:家長們為孩子投出的學費猶如泥牛入海,可孩子們的前程依然是黯淡無光!除了為官方犬儒利益集團增加了「廣蓄私產,鐘鳴鼎食」的資本外,再無所益!   如此苛政,不廢待何?!    

  附文:應試教育改革方案芻議(待修繕)

 

  《明夷待訪錄》曾經說過:「學校,所以養士也。然古之聖王,其意不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學校,而後設學校之意始備。」   然而,我們以往課程的設置,不僅過於冗雜,而且「不裨實用」。為了鍛造華夏道統中「懷器在身,潛居抱道」的大材,筆者特刪繁就簡,陳見五項: 

  一是勞動。

 

  早期的共產主義者在《勞動者的覺悟》中曾極力強調「勞動創造世界」、「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貴重」,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也提出,勞動推使生物朝著增加結構複雜性方向進化,它推動著生物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複雜發展。  
 然而,現在的教育卻使九零后乃至零零后愈發遠離工廠、田間,甚至相當一部分院校,竟然變相的為學生灌輸(精英意識)「Elite consciousness」,活似封建時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翻版。這不僅造成了廣大青年的目中無人、眼高手低,最為重要的是人為的加劇了知識階層與貧苦百姓的對立。 
  (作者按:湖北省一家專門研究「葛蘭西思想」的哲學協會曾對赤壁市十三所高中做過題為「高中生社會勞動實踐情況」的調查報告,問卷顯示,74%的學生表示沒有從事過任何重體力勞動,甚至連家務都很少做。原因是學校和家長「心疼孩子,怕出事情」,不給提供機會,學生在心裡上也有抵觸情緒,認為「出苦力」沒什麼出息)  
 想要逐步清洗新生代頭腦中「桀驁不馴」的思想,促進各個社會集團的交流和融合,愚以為必須復修兩課,首先是親身耕作,其次是從事生產,並予以計分量功:   (以耕種田地為例,略說)   (1)耕田(10學分)  (2)灌水(10學分)  (3)犁地(10學分)  (4)施肥(10學分)  (5)插秧(10學分)   (以注塑生產為例,略說)   (1)生產準備(10學分)  (2)烘料/上模(10學分)  (3)模具修整(10學分)  (4)首件送樣(10學分)  (5)產品包裝(10學分) 

  二是修身。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確,古人學習是為了豐富完善自身的人格,誠踐治道而不逾事理。但放眼今天一、二、三類本科生的學習,則大都僅僅是為了混個證書以自我標榜,於自身的人格修養毫不相干,反而令人生厭。  
 俗話說:「鑒覽前古,貽厥孫謀。」昔時明訓,可資為鑒!  
 「若要學生有堅定的信仰,就應當追求傳統的道德。」這是民國初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一整套《最新修身教科書》中所呼籲的教育信條。這套在新文化背景下誕生的修身教科書,內容廣泛,提倡愛國、教育和科學,是我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套形式和內容都比較完善和成套的教科書,可以堪稱後人重溫民國時期修身教育的經典之作。 
  據一位退休多年的高中老師語文老師李某稱,這套教材當時是給中小學用的,可我卻覺得這比現在新課改編修的教材還要好!這套初等小學的修身教科書共分10冊,每冊20課,200課中沒涉及一個『君』字,300個故事中沒有涉及一個『忠』字,大體上提倡寬容、公平、進取、尚武、信實這些價值,其中有三課『守法篇』講的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故事。  
 不惟如此,新的民國課程表還規定,初等小學教育要從孝悌、信實、恭敬、勤儉等開始培養學生;接著培養他們對社會與國家的責任感,以激發進取心,養成愛國精神。修身課基本每周一次,第一學年著重倫理規範,第二學年是對國家社會的責任義務,第三學年是對家庭、自我乃至對人類及萬物的責任義務,中國道德的特色則是第四學年主題。即使放到現在,當代兒童依然需要這種來自傳統的修身教育,因為只有完善的道德、高遠的追求、開闊的胸懷,才足以建立健康的人格。 
  試挑其中簡明通俗的文言文加以誦讀,譬如「晨星少,朝日紅,好風來,白雲去」、「父見客,問姓名,父坐右,客坐左」等句子,讀來朗朗上口,不僅頗有情致,而且也包含了日常生活禮儀中的內容。所以這套書中所包含的內容對於當今的高校課程改革仍有積極意義。 
  當然,舊時的「修身課」雖然在內容上獨有創見,值得吸收,但在教授形式上卻過於傾向「泛貴族主義」,校內不僅壁壘森嚴,門戶之見極深,且兼學費頗高,這使得中等收入家庭難以接受。現在教育界中的掌權者不但不對其去蕪存菁,擇善而從,反而倒行逆施,斥良承惡,一味強調所謂的「教育產業化」、「名師執教」,致令教育成本無節制的增長,既讓為人父母的血汗錢「被活生生的套進無底洞」,也讓學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大幅度降低!  
 古有云:「育術在師,進德在己。」意思是傳授方法論和指引世界觀那是老師不可推卸的責任,至於得漁之後,如何選擇術業,發奮鑽研,那便是自己的事情了。若然學而有惑,可以悟言於一室之內,或求助於網路百科,或問道於社會現實,何必一擲千金,贈利而肥官哉?!   故可雜選古今中外之經典各半,使學生從東西方兩個不同的領域內各挑10本,加以研習,於兩年之後加以考究(國學基本經典總目http://so.gushiwen.org/guwen/,西學基本經典總目http://baike.baidu.com/view/955927.htm)  
 其核驗標準可分為四:   讀書心得(25學分)【以所思所感察其聰否敏悟】  老師薦語(25學分)【以德隆望尊察其材別品類】  同學評價(25學分)【以八觀六驗察其待人接物】  鄉黨清議(25學分)【以六戚四隱察其奸偽忠誠】 

  三是文史。

 

  清代龔自珍在《古史鉤沉論二》有言:「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墮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回眸時下,「全民外語」與「去中國化」已成為教學工作中的兩大毒瘤。 
  前者令國語不暢,外文不精,兩相荒廢;後者讓學生不諳先哲,自輕自賤,崇洋媚外。故應弱化洋教,補列眾朝,以增誦記之學:   先秦史(5學分)  兩漢史(5學分)  魏晉南北朝史(5學分)  隋代史(5學分)  唐代史(5學分)  五代史(5學分)  宋代史(5學分)  金朝史(5學分)  元代史(5學分)  明代史(5學分)  清代史(5學分)  近代史(5學分)  世界史(30學分)   【學生只需按照「采其大略,觀其要旨」的原則將歷朝歷代有突出作為之帝王的政措得失和經驗教訓加以總結即可,做到「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就足夠了。對於非重大歷史事件,可不必拘泥於發生時間、地點在哪(因為毫無意義)】 

  四是數學。

 

  約翰·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論述說:「數學中的一些美麗定理具有這樣的特性:它們極易從事實中歸納出來,,但證明卻隱藏的極深,數學是科學之王。」在中國固有的傳統理論中,數學的地位也相當之高,中國古典數學理論的奠基人之一劉徽就極力推崇它的妙用,認為「事類相推,各有攸歸,故枝條雖分而同本干知,發其一端而已。又所析理以辭,解體用圖,庶亦約而能周,通而不黷,覽之者思過半矣。」   數學作為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門學科,誠有大用。然而如今以它為核心所衍化的考試題目卻越來越虛無縹緲、千奇百怪、不接地氣,不但沒有在結合現實的基礎上教人邏輯推理和縝密思維,而且學之無益於生產生活。  
 據實而言,披沙揀金,會文切理,常人所堪留用者十:   方田(10學分)  粟米(10學分)  衰分(10學分)  商功(10學分)  均輸(10學分)  少廣(10學分)  盈不足(10學分)  方程(10學分)  勾股(10學分)  管子輕重術(10學分) 

  五是策論。

 

  在論及現今教育體制的僵化死板時,我們的文人墨客常常愛扯上「科舉制度」,認為現下的慘況是「秦闕餘毒」,其實絕非如此。   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伏爾泰、盧梭等著名的「中化」思想家都對中國的科舉制度讚嘆不已。1755年,英國的《紳士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這樣描寫中國的開科取士:「寫作是一個有理性的人惟一願意接受的考試方式……所有作者一致認為,中國的行政管理水平遠在其他國家之上」此後,英國國內要求引學中國先進科舉制的聲音不絕於耳,19世紀英國學者郭施拉在《開放的中國》一書中就鄭重呼籲:「這一偉大帝國的各項設施中,沒有哪一項能像開科舉、從最有才華的青年中選拔政府官員那樣,給予其創立者這麼大的榮耀,也沒有哪一項能像科舉這樣給人以『機會均等』。」據統計,從1570年至1870年,英國出版的介紹中國科舉制的書籍多達70多種。  
 在這種氛圍下,英國政府於1793年、1816年及以後多次派外交使節到北京實地考察科舉制度,為以後建立文官制度打下了基礎。 
  我們不妨來看看科舉時期的幾道試題,然後與現在的考題參驗對比一番,看看哪個更為經世致用?   開科取士之史論五篇: 
  1、「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 
    2、「賈誼五餌三表之說,班固譏其疏。然秦穆嘗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說亦以戒單於,其說未嘗不效論」。
  3、「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賢才與參謀請於私第見客論」。 
    5、「北宋結金以圖燕趙,南宋助元以攻蔡論」。 
  細讀之後,我們就會發現,這些題目雖然難度極大,但確是治國理民的命脈所在。就拿第一題來說,如何能很好的處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係,致令政不壅塞,加強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工作,不正是現今改革的困境所在嗎?再談談第二題中,賈誼所提的「三表五餌」之說,以立信義、愛人之狀和好人之技為「三表」;以賜之盛服車乘、盛食珍味、音樂婦人、高堂邃宇、府庫奴婢和親近安撫為「五餌」。(見《新書·匈奴》。)時過境遷,我們雖然不必完全照搬賈誼的論調,但是若果為政者能夠把握其中「招攜以禮,懷遠以德」的精神,將之用在處理與少數民族的關係問題上,何愁不能事半功倍?!   至於第三題的關竅,就在於治理國家要寬猛相濟,《左傳》曰: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回眸現在「當寬不寬,當嚴不嚴」的政治格局,上位者寧不自愧?!  
 放在最後的四、五兩題,一則傾重於君相分權之說,是應對當時西方憲政之所談;一則傾重於如何利用縱橫捭闔之術遠交近攻,實現大國外交。同樣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最為重要的是,沒有統一答案,一切以解決當時的問題為主,但凡能行之有效的策論,均有獲得青睞的可能。  
 應試教育之腦殘問題:  
 1.選出加點字注音錯誤的一項(2004貴陽市) 
 A.行陣(háng) 尷尬(gān) 豁免(huò) 
 B.愜意(xiá) 拮据(jǖ) 窮匱(kúi) 
 C.惻隱(cè) 社稷(jì) 駑鈍(nú) 
 D.侏儒(zhū) 打盹(dǔn) 篝火(gōu)  
 2.作為一條商業通道,「絲綢之路」的作用應主要體現在商業貿易上,可實際上,它的歷史作用卻遠遠超出經濟交流的( )。而今天,「絲綢之路」所經地帶又重新成了( )的所在。依次填入的詞語,最恰當的是:  
 A.界限 舉世矚目 B.界限舉足輕重  
    C.範疇 舉足輕重 D.範疇舉世矚目  
 3.(2006.江蘇)某中學生在家上網時發現某網站載有損害國家、民族尊嚴的內容,立即向公安機關舉報。公安機關及時查實並依法查處了有關當事人。請運用政治常識,分別說明該中學生和公安機關行為的依據。(9分)   
   相信雙方的優劣得所,可以立見!   
    現在的教育手段非常發達,政府完全能夠將一些民生問題拍成照片或錄像,對各大高校進行宣講,然後由學生中有志於解決這類問題的人親赴其地,認真觀察,提出策論。   
  而後便可以控名責實,審驗功效。即:策論可以解決實際問題的,即使其人文章言語粗糙,在校成績低下,也必然加以重用;策論無益於解決實際問題,只是大放厥詞,形同繡花枕頭的,即使文采很好也不加以理睬。其水平可按照效益原則予以定級,分為五等:   
善策(80-100學分)  
諍論(60-75學分)  
匡時(45-55學分)  
諷諫(25-40學分)  
無用(25學分以下)   
【勞動、修身、文史、數學、策論五項總和為500學分,及格線設在350分-375分為宜】   
如此五者并行,可望為國舉賢!        
 (作者:趙丹陽 九零後半知名作家 微信號:wuleihuaji Q:79448736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2 個評論)

回復 十路 2016-6-26 20:20
歷史也當 Bible 學,政治也當 Bible 學,科學也當 Bible 學,這個的聖言,那個的吉言,東一句西一句,學完了考完了但是面對具體事物時還是一鍋粥,更多的還是培養出你說我說他說的主觀思維,權威思維,教育還沒有起到教育該起的作用。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16-6-26 23:05
十路: 歷史也當 Bible 學,政治也當 Bible 學,科學也當 Bible 學,這個的聖言,那個的吉言,東一句西一句,學完了考完了但是面對具體事物時還是一鍋粥,更多的還是培
您說的非常正確。作者年僅24歲。氣血正盛,通史經論,但著眼具細。且待時日。無磨無鼎器也。我希望博士關注他。時機成時,鑿之成玉也。
回復 十路 2016-6-26 23:49
鬍子太長了: 您說的非常正確。作者年僅24歲。氣血正盛,通史經論,但著眼具細。且待時日。無磨無鼎器也。我希望博士關注他。時機成時,鑿之成玉也。
只是個人的一點胡思亂想,感覺探討這些話題很有意思,謝謝您的分享。

如果將這個話題先粗略分類,一是教育的內容,二是形式。 這樣,好學好鑽,有志向有理想的年輕人更容易發揮作用。 比如,哲學,歷史,宗教,文學,藝術,政治需要有各自的範疇,都過於混合就起不到各自該起的作用。 哲學的意義主要是在人文領域用一定的方式尋求因果規律,建立標準,為社會整體達到某種目的服務,起到規範作用,到達人性範圍內更大的快樂和諧。 所以在這個領域就需要有一定的客觀性,因為每個人對快樂的表達靠自己,所以這既有主觀的標準又有客觀的衡量。 如果將哲學變成了政治,變成了歷史學科,這個作用就混淆了。 只是僅舉一例。 社會倫理道德是用來規範人言行的標準,這方面需要簡單清晰合理。 而不是隱喻在含糊不清的玄論之中,那種高深對現實對社會幫助不大,但是並不影響作為歷史和文學方面的探討。需要簡單清晰的東西,明辨是非的內容為什麼要去追求所謂的「高深莫測」? 意識不到這一點就始終在模糊的意識形態中徘徊重複。換句話說,共識的那部分離不開政治,那麼這些學科就分不開, 太多的 overlap,也就不好談教育改革了。 再換句話說,連目的都共識不了,談何社會倫理道德的共識? 所以,教育的內容和核心價值不能 consistent,經不起推敲。

如果要改變現有的學科內容還需要清楚的看到各個學科的作用,否則就成為一個主觀取代另一個主觀。

另外,方式。 高考是一種方式,方式又與內容有關。 僅改變方式不改變內容,或者相反地,僅改變內容不改變方式都不一定有 net gain。

比如,哲學,宗教,科學(包括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文學,政治等有比較明確的的分科之後,那麼考試的內容和形式就可以隨之調整,需要那麼多人都考同樣的內容去競爭極少的一流大學嗎?去淘汰那麼多人會不會浪費太大? 如果有大量的質量好一點的社區大學,普通大學,滿足社會不同層面的需求,並增加考試的次數和方便性,當然這又得配合平等觀念的教育,讓人們得到起碼的人格尊重,就不會拼死拼活地往一條路上擠。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16-6-27 03:38
十路: 只是個人的一點胡思亂想,感覺探討這些話題很有意思,謝謝您的分享。

如果將這個話題先粗略分類,一是教育的內容,二是形式。 這樣,好學好鑽,有志向有理想的
非常贊同。我先把您的這個評介轉過去。如有可能希望您直接和他交流。他很謙虛的小夥子,現在北京新法家網做編輯。
我的觀點與您的很相同。
從我的經歷看,他正如您指出的,在繁簡之間取捨有所偏落。就從行文上來看,引經據典,可謂深刻,但文為張理志情,辯證博物,終發於受眾多寡。以今之潮流,速食雞湯文化日盛,其文雖義幽卻少人賞。
不過,此青年的確史論典經具通,為今難得博學翹楚,假以時日,必得卓著成就。所以想推薦給本村史論愛好者。
回復 十路 2016-6-27 04:01
鬍子太長了: 非常贊同。我先把您的這個評介轉過去。如有可能希望您直接和他交流。他很謙虛的小夥子,現在北京新法家網做編輯。
我的觀點與您的很相同。
從我的經歷看,他正如
謝謝您引薦,還有一個觀點,可能有點絕對和悲觀,您也可以看看是不是這麼回事。

我一直認為國人不乏人才,學問,聰明人很多,但是談到公眾教育(包括內容和形式)基本到頂了,受到政治制度的限制,換句話說已經在限制下做得很好了,沒有多少 net gain 了。 如果要談教育和研究 (包括哲學,道德,宗教,社會科學等等), 首先必須要有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的保障,缺乏這一條都是空談和偏談,獨裁政治要達到的目的不容易與充分學術自由所要達到的目的一致,一切以政治為核心為中心就只能這樣了,雙重標準的價值觀和矛盾的理論,就是這樣的效果,公共教育在某些方面也只能起到這樣的作用,沒有辦法去規範意識形態。 部分人從家教中得到知識和智慧,部分人從自己的人生經歷經驗教訓中和自己選擇的書籍中得到。聽起來有點絕對和悲觀,道理自在其中。

只有真正在法律層面保障了學術探討的自由,才可能系統的分析批評批判舊的文化和思想,找出存在的問題來完善建立新的理論。若是以個人為核心,以政治為中心是做不到的, you do want you want and you get what you want, that『s it. People disagree but obey, that's the best you can get in education under dictatorship regime. 制度限制了朝某個方向的發展。

沒有幾個知識分子願意 risk 自己的生命去 rock the boat, kind of useless。什麼時候有真正的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什麼時候在理論上才有實質上的進步。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16-6-27 04:43
十路: 謝謝您引薦,還有一個觀點,可能有點絕對和悲觀,您也可以看看是不是這麼回事。

我一直認為國人不乏人才,學問,聰明人很多,但是談到公眾教育(包括內容和形式
明白您的意思。這隻有跳出來才能體味到。所以我也為他憂,他以魯迅。頭像為微信頭像有奇志,不知前景如何呀。。在特定環境中,博學有志但直而不柔者易折,柔兒無骨則媚。祝他們有志事竟成。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16-6-27 04:54
十路: 謝謝您引薦,還有一個觀點,可能有點絕對和悲觀,您也可以看看是不是這麼回事。

我一直認為國人不乏人才,學問,聰明人很多,但是談到公眾教育(包括內容和形式
這我覺得不絕對悲觀,只要有博學傳承者在,總有希望的。此青年以真魯迅為微信頭像,顯其志。不過於今博學直而不柔者易折,柔而無骨者則媚。祝福他們吧,他們在那個環境中能有心懷天下之志,是我欽敬的主要原因。。
回復 十路 2016-6-27 04:58
鬍子太長了: 這我覺得不絕對悲觀,只要有博學傳承者在,總有希望的。此青年以真魯迅為微信頭像,顯其志。不過於今博學直而不柔者易折,柔而無骨者則媚。祝福他們吧,他們在那
說得好。
回復 十路 2016-6-27 05:23
鬍子太長了: 這我覺得不絕對悲觀,只要有博學傳承者在,總有希望的。此青年以真魯迅為微信頭像,顯其志。不過於今博學直而不柔者易折,柔而無骨者則媚。祝福他們吧,他們在那
主要還是哲學觀。

能否建議這位年輕人思考一下西方哲學中的平等思想(人格與基本生存權的平等), diversity 的思想(人又是不同的),再與中國文化中的各種哲學思想相比較,看看是否想要的倫理道德理論依據都可以概括到達一致,如果相矛盾之處可進一步推敲,看看哪一種基本哲學觀最利於社會的文明進步。 這樣可能更容易。

舉個基本例子,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還是性本私,為什麼要作一個假設,對假設的正論反證是根據什麼,理由何在,意義何在,那麼由此就需要甄別是全面的系統的平等的防止人的惡性,而對具體的人注重證據,give people the benefit of doubt, 不隨便冤枉人 好呢,還是根據不嚴格的主觀評判標準去 selectively 區別具體好人壞人,在人群中按照主觀標準去對待人,劃分等級階級更好呢?價值觀,教育觀,倫理道德,法律規則都是根據這個基本假設延伸具體的。理論本身需要有 consistency,universality,在應用中才可能有是非標準,教育才能發揮作用。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16-6-27 06:05
十路: 主要還是哲學觀。

能否建議這位年輕人思考一下西方哲學中的平等思想(人格與基本生存權的平等), diversity 的思想(人又是不同的),再與中國文化中的各種哲
謝謝博士指導,我轉給他。覺得這個哲學之根本研究,目前可能有困難。他不是體制中人,正在尋找資助可以創建獨立網站。無論如何,他的精神值得讚賞
此篇不是他的主要文章。他的近期作品在這裡。  http://www.chinavalue.net/872919/Default.aspx
回復 十路 2016-6-27 07:42
鬍子太長了: 謝謝博士指導,我轉給他。覺得這個哲學之根本研究,目前可能有困難。他不是體制中人,正在尋找資助可以創建獨立網站。無論如何,他的精神值得讚賞
此篇不是他的
謝謝,很有意思。 看了一篇他的觀點 「國家想要治理得好,兩樣法寶足夠了,一是人倫教育,二是政治事功。「  人倫教育的三個基本觀點我都同意,只談第一部分。

持中而論, 上行下效, 苛尊恕卑。

簡單的說第一點就是按照多數人可能做到的程度建立標準,規範言行。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專門利人或者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都是比較極端的境界。for greater good 反應的就是持中可行的價值觀;

第二點是對掌握他人命運,影響他人精神和物質生存較大的人群需要提高道德標準;

第三點是補充弱者天生在競爭中的缺憾,使得天生與後天的綜合條件趨於平等,這樣才能避免兩極分化,逆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規則。

以上這些方面的教育都需要與健全的法律相輔相成,否則理由得不到實踐的驗證,做不到褒貶懲罰效果就不好,因為因果關係本應從底線上反應出來,人們才會接受道理,而不是盲目遵命勉強約束。作者舉了一些例子說明家教內教不符,當然啰,因為道理落空了,從善還不如從惡的回報,從善付出的代價太大,那麼人們聽誰的道理呢?所以,教育的理論再正確也無法有效推崇實施。

一牽涉到法律就必然要談監督,談公正性,談三權分立,那麼就必然要涉及到制度改革,學者還能繼續深入了嗎?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16-6-27 08:51
十路: 謝謝,很有意思。 看了一篇他的觀點 「國家想要治理得好,兩樣法寶足夠了,一是人倫教育,二是政治事功。「  人倫教育的三個基本觀點我都同意,只談第一部分。
是啊,這就是根本問題所在。看似無解,但我覺得應該有出路的。所以能在國內做到這一步的年青人真不多。況且他也沒有完全展開論述。個人覺得您如和他直接交流更好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21:4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