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墨子遊說各國的七大絕技

作者:鬍子太長了  於 2015-6-23 13:4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路轉載|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6評論

墨子遊說各國政要的七大絕技
趙丹陽
   墨子是先秦諸子中不可多得的農民思想家,其理論之深湛不僅體現在政治領域,更擴及邏輯哲學。其言語常由小及大,連類比譬,逐層推理,蘊含著卓然不群的辯論藝術。具體地說,他將辯難論說的手段列為七種,分別叫作:或、假、效、辟、侔、援、推。
         
一,「或、假、效」常被用來防備守衛,故又稱「戍言三范」。
 
《墨經》中這樣解釋「或、假、效」三種邏輯哲學:「或」也者不盡也。「假」者今不然也。「效」者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為之法也,故中效則是也,不中效則非也,此「效」也。
 
即:「或」是表示一類事物中僅有一部分是如此,並非全部都是如此。「假」是表示思想上的假定,並非表示現實就是這樣。「效」是為辯論提供標準的規範和底線,以免漫無目的、失去道義。
 
白馬是馬,乘白馬是乘馬。獲是人,愛獲是愛人。臧是人,愛臧是愛人。這是屬於「是而然」(前提肯定,結論也肯定)的情況。
獲的父母是人,獲事奉她的父母不能簡單說成「事奉人」(指作別人的奴僕)。她的妹妹是美人,她愛妹妹更不能說是「愛美人」。車是木頭做的,乘車不能說是「乘木頭」。船是木頭做的,入船不能說是「入木」。強盜雖然是人,但某地強盜多,不能簡單地說「某地人多」;某地沒有強盜,也不能簡單地說「某地沒有人」。怎麼知道這一點呢?討厭某地強盜多,並不是討厭某地人多;想讓某地沒有強盜,並不是想讓某地沒有人。世上的人大家都贊成這一些。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說「強盜雖然是人,愛強盜卻不能說是『愛人』,不愛強盜不能說是『不愛人』,殺強盜也不能簡單地說是『殺人』」,就也應該是沒有困難的。這是屬於「是而不然」(前提肯定,而結論否定)的情況。
 
「讀書」不等於「書」,「好讀書」卻等於「好書」。「鬥雞」不等於「雞」,「好鬥雞」卻等於「好雞」。「將要入井」不等於「入井」,阻止「將要入井」卻等於阻止「入井」。「將要出門」不等於「出門」,阻止「將要出門」卻等於阻止「出門」。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們說「『將要夭折』不等於『夭折』,阻止『將要夭折』卻等於阻止『夭折』。儒家主張『有命』論,不等於真的有『命』這東西存在;墨家『非執有命』,卻等於『非命』」就也應該是沒有困難的。這是屬於「不是而然」(前提否定,而結論肯定)的情況。
 
在以上三個一線貫穿的案例中,墨子舉重若輕的從形式上駁倒了「殺強盜等於殺人」與及儒家的『有命』論。這是對「或」的運用。
 
假使天下都能相親相愛,愛別人就像愛自己,還能有不孝的嗎?看待父親兄長及君上像自己一樣,怎麼會做出不孝的事情呢?還有不慈愛的嗎?看待兒子、弟弟及臣子象看待自己一樣,怎麼會做出不慈愛的事情呢?這樣不慈愛就沒有了。還有強盜和賊寇嗎?看待別人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樣,誰還盜竊?看待別人就像自己一樣,誰還害人?所以強盜和賊寇就沒有了。
 
此處,墨子連用排比,且兼反問,句式明快,論證有力。但是類似「愛人若愛其身」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十分鮮見,故而只能以聯想虛構匡其不足。這是對「假」的運用。
 
但是,僅僅將「或」和「假」務於精熟,只能讓自己的立論不易被破而已。想要讓人真正的從情理上加以信服,還要在話外之音中滲入「為天下興利除害」的道德理想。
 
墨子認為,如果對方對於「大不攻小也,強不侮弱也,眾不賊寡也,詐不欺愚也,貴不傲賤也,富不驕貧也,壯不奪老也」這些最基本的社會規範都不認同,那麼大可不必再做毫無意義的口舌之爭。這就是「效」。
 
 
二,「辟、侔、援、推」多用作攻辯爭論,也叫「出故四法」。
 
    《墨子·小取》篇這樣概括辟、侔、援、推四種手段:辟也者,舉他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辭而俱行也。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獨不可以然也?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於其所取者予之也。
 
簡而言之,「辟」就是舉例說明,「侔」為類比推進,「援」即為攀援引證,「推」則大都同於「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
 
《墨子?非攻下》開篇就說:「對於當今天下所讚美的人,該有怎樣的說法呢?是他在上能符合上天的利益,於中能符合鬼神的利益,在下能符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大家才讚譽他呢?還是他在上不能符合上天的利益,於中不能符合鬼神的利益,在下不能符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大家才讚譽他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必定會說:『是他在上能符合上天的利益,於中能符合鬼神的利益,在下能符合人民的利益,所以人們才讚譽他。』現在天下所共同認為是義的,是聖王的法則。但現在天下許多諸侯大概還在儘力於攻戰兼并,那就只是僅有譽義的虛名,而不考察其實際。這就象瞎子與常人一同能叫出白黑的名稱,卻不能辨別那個物體一樣,這難道能說會辨別嗎?」
 
這裡墨子用不辨墨白的盲者比喻不辨是非的天下人,以證明大道難識,這就叫作「辟」。
 
何者為「侔」?
 
《墨子?兼愛上》說:「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
 
這裡「君自愛」、「父自愛」、「兄自愛」的說法就是類比推進,即「侔」。
 
《墨子?非攻上》有一段指責百姓只知「竊鉤者誅」的論述,上面說:「現在這裡有一個人,看見少許黑色就說是黑的,看見很多黑色卻說是白的,那麼人們就會認為這個人不懂得白和黑的區別。現在小範圍內做不對的事,人們都知道指責其錯誤;大範圍內做進攻別國的壞事,卻不知道指責其錯誤,反而跟著稱讚他為義舉。這可以算是懂得義與不義的區別嗎?」
 
這裡便是運用「援」的手法,反問對方既然「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這是不懂得「黑白之辨」的行為,那麼「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就一定也是不懂得「義與不義」的區別了。
 
關於「推」式手法,在墨子反駁公孟子的論述中,可以循跡一二:公孟子說『沒有鬼神。』又說『君子一定要學習祭禮。』墨子說『主張沒有鬼神卻勸人學習祭禮,這就像沒有賓客卻學習接待賓客的禮節,沒有魚卻結魚網一樣。』公孟子對墨子說『您認為守三年喪期是錯的,那麼您主張的守三日喪期也不對。』墨子說『你用三年的喪期攻擊三日的喪期,就好像裸體的人說掀衣露體的人不恭敬一樣。』
       
    以上便是墨子辯論藝術中的七大語言哲學,也是現今花辯和素辯中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墨子卻認為言辭「多方、殊類、異故」,所以「不可不審也,不可常用也。」亦即提醒修習辯術之人,一定要始終以「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為要旨,切不可混淆是非,爭論不休,以後停者為勝。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6 個評論)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15-6-23 13:53
朋友趙丹陽此作深奧晦澀,在下一讀如墮霧裡,發到村裡請高人解讀欣賞。
回復 秋收冬藏 2015-6-24 00:59
修習辯術之人不可不讀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15-6-24 01:54
秋收冬藏: 修習辯術之人不可不讀
讀懂了?給拆解下嗎
回復 秋收冬藏 2015-6-24 09:24
鬍子太長了: 讀懂了?給拆解下嗎
不懂。俺又不打算修習辯術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15-6-26 04:18
秋收冬藏: 不懂。俺又不打算修習辯術
哈哈哈,有閑時修習一點,提高提高嘛。
回復 秋收冬藏 2015-6-26 09:41
鬍子太長了: 哈哈哈,有閑時修習一點,提高提高嘛。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19:5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