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 明朝家書《了凡四訓》(4)

作者:清靜一然  於 2015-2-9 01:4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關鍵詞:了凡四訓

袁了凡先生(1533-1606年),本名袁黃,字坤儀,生於浙江嘉善(后也居於江蘇吳江)。明末舉人和進士,作過河北寶坻縣知縣,后升任兵部職方司主事,並任軍前贊畫(參謀長),和提督李如松入朝對日作戰,后罷職歸鄉嘉善。朝廷追述其征討日寇功績,贈封為「尚寶司少卿」官銜。袁黃是明朝卓越的思想家,他對文學、禪學、軍事、水利、醫農、教育、屯田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是一位全才,著書三十餘部,其中幾部收入《四庫全書》。作者以其畢生學問和修養,融通儒釋道三家思想,用自己親身改造命運的經歷,寫給兒子這篇「戒子文」,改變了傳統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觀點。曾國藩將該書列為子侄必讀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書。胡適稱它為研究中國中古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代表作。

 

    這些書,了凡平常念得很熟;念得很熟,意思不能說不懂,但是,了解得不夠深。換句話說,讀了那些古聖先賢的書,自己沒有辦法用在生活上,無法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所以,他的命運一絲毫都不能夠更改。雲谷禪師這一番話,把了凡點醒了,他明白了。了凡相信命運確實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變,並向雲谷禪師叩拜求教。

 

   了凡先生明白了,覺悟了,下面要真干。過去所做的種種不好的事情,種種過錯,一絲毫隱瞞都沒有,完全說出來。就是自己下定決心要改過自新,並寫一篇文章,求佛菩薩為自己做證明,用意在此地。他命裡頭沒有功名,先求;先求考中舉人。他命裡頭只有秀才,秀才到最高也只是貢生,所以,他沒有科第。了凡真正開始斷惡修善,發誓願做善事三千件,以報答天地祖宗之德。發了這樣大的心,這個很難得。雲谷禪師看到,當然歡喜,孺子可教。雖然這個時候袁了凡先生已經三十五歲,能夠真正回頭,斷惡向善。

 

    在明朝那個時候,「功過格」很流行,現在在台灣、香港,也都有流通,都可以能夠找得到。雲谷禪師聽了凡立誓要做三千件的善事,就拿了功過格給他看。叫他照著功過格方法去做,所做的事,每天登記,每天做的好事,自己記下來;每天犯的過失,也要記下來。善惡對比,我這一天到底是善多還是惡多。這是教他從事上去改,這個方法不是一個高明的方法,但是,對普通人來講是非常有效果的方法。雲谷禪師又教他持「准提咒」。參禪、持咒、念佛,方法雖然不同,目標、功效完全是一樣的,收心。一般人不可能沒有妄念,只有佛菩薩、大修行人沒有妄念,妄念對我們的傷害非常之大,我們要知道。妄念,不但破壞我們的清凈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也產生不良的影響。我們現在人想一天吃一餐,這營養怎麼夠?我們真正把道理搞清楚了,營養是我們體能的補充。身體就像一個機器一樣,這個機器二十四小時都在運作,需要有能量,飲食是能量的補充,身體對於能量的消耗,有耗能量的,有省能量的。能量到底消耗到哪裡去了?現在我們真搞清楚,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這才明了,為什麼修行人一天吃一餐可以?他心清凈,他妄念少,他消耗能量就少,身體健康。凡夫妄想多、雜念多,每天補充三次還不夠,還要吃消夜、吃點心,一天到晚都在補充,他消耗得太多。多吃東西不是好事情,多吃東西,髒的東西不能排盡,你身體器官的污染機會比別人多,你生病的機會就多。

 

    教人念咒,就是修清凈心。人決定有雜念,你把念頭集中在咒上,你的雜念就沒有,用一個念頭取代一切妄念,道理在此地,效果非常顯著。心地清凈,智慧就現前,真心就現前。這是一種修行的手段與方法。雲谷禪師教他念准提咒,又告訴他說:畫符念咒的專家常說,你不會畫符,被鬼神笑。鬼神不但跟你開玩笑,有時候還讓你受不了。這裡頭有秘傳。畫符、念咒、念佛,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方法形式不一樣,它的原理、目的完全相同,都是要用真心;就是你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個符就靈。我們拿起筆來畫符。你要把所有一切妄念統統放下,一念不生。這一道符,從一點下去,一道符畫完,沒有一個妄念,心是清凈的,這個符就靈。

 

   這些方法都是攝心的,都是幫助我們達到清凈心。清凈心是真心,心裡頭有妄念,這個心叫妄心。妄心有生滅,真心不生不滅,真心裡頭沒有念,所以,它沒有生滅。如何能夠把生滅斷掉,恢復到不生不滅?這是佛家修學功夫最高的目標,不生不滅。這個道理,難得雲谷禪師為我們說出來。

 

 雲谷禪師下面說:於心性求感應,於上天求感應,都要用真誠心,所謂「誠則靈,不誠無物」。又說:立命之學,最早是孟子說的。孟子這個話說得高明,短命跟長壽是一不是二,這個話一般人聽不懂。短命跟長壽差別太大了,怎麼是一不是二?我們因為看到是二,看到是差別太大,我們用什麼心去看?分別心去看,執著心去看,所以,把它看成二。如果你的心不動,你的心裡頭一個念頭都沒有,長壽跟短命確實是一不是二。為什麼?沒有分別。有分別,才有二、三。沒有分別,哪有二、三?

  

  把上面的含義推廣來說。莊稼收成多,今年可以過得富足;今年欠收,日子就過得很貧困。如果你能夠懂得「豐歉不貳」,富,不胡作亂為;窮,不自暴自棄。二者都依然安分守己,那貧富有什麼區別呢?這樣,才能夠把窮命變富命,富命更長久。處在困境,辦什麼事情都艱難困苦,不能成就。如果是通達,做事情助緣很多,非常順利。無論逆境順境,安於現狀,各得其所,彼此互相尊重,互助合作,這是真正知天命。所以,這世間永遠是太平,社會決定不可能有動亂。為什麼?知命。

 

  雲谷接著說:生死這個現象,可不可怕?不可怕。生死非常正常,只要你把這裡頭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你會不會貪生怕死?不會。生跟死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通達的人,對於捨身受身,像生死這樁事情,就像我們一個人脫衣服、換衣服一樣。我們把衣服比喻做身體,這個衣服穿的時間久了,髒了、破了,我自然把它脫掉。脫掉,這個身就不要了;再換一件衣服,就換一個身。所以,生死,捨身受身就像換衣服一樣。在這裡面,我們必須要注意到,這個衣服愈換愈漂亮,好!如果愈換愈差,那就不好了。如果一個人作惡多端,他這個身體舍掉,來生再得個身體,比這個身體差,畜生身,餓鬼身,地獄身,愈來愈不好看。如果這個人一生行善,好善積德,他這個身舍掉之後,他來生生天,天身比我們這個身莊嚴多了。他得菩薩身,得佛身,愈來愈莊嚴。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懂得這個道理,你才真正肯斷惡修善。斷惡修善,雖然是利益別人,利人才是真正利己,這是真理。世間人常講「損人利己」,這個話說得有弊病,損人決定害己。你利己是眼前得一點小利益,可是幾十年之後,你死了之後,你變餓鬼、畜生、地獄,那真正叫害了自己,害慘了自己,到那個時候你後悔莫及。所以,損人的事情決定不能做,真正聰明人、明白人,決定做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情。因此,對於生死這樁事情,參透了,看透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所以,貪生怕死的念頭沒有了。

 

 雲谷對了凡說:人生在世,只有生死是最重大的事情,只要能把這一關參透,所有一切相對的境界裡面,你都能得自在。不只是短命和長壽的事情,一切順逆,順境、逆境,人事環境裡面善緣、惡緣,全部的道理都包括在其中。孟子說,自己要時時刻刻修養德行,至於命能不能改,那是積德求天的事。凡是身上的過失、有惡的行為,必須要把它永遠斷掉。也不能讓心裡面的念頭亂起亂動,有一絲毫僥倖之心、非分之想,都要把它斷絕。果然到這個地位,那就完全恢復性德,這個境界在佛門裡面講,這是大菩薩的境界。這是實實在在的學問。

 

   雲谷接著說,凡夫不能做到無心、無念,凡夫都有念。如何把這個念頭控制住?如何把這個念頭消滅掉?那就要用方法。雲谷禪師教了凡是用持咒的方法。不必用心去記遍數,只要一直念下去,不要間斷。念到極熟的時候,自然就會口裡在念,自己不覺得在念,這叫做持中不持;在不念的時候,心裡不覺得仍在念,這叫做不持中持。這就是念跟不念合成一,念跟不念是一不是二,你就入了不二法門,你的功夫就念到家了。念咒能念到這樣,那就我、咒、念打成了一片,自然不會有雜念進來,那麼念的咒,也就沒有不靈驗的了。但是,這種功夫,一定要透過實踐,才能領會到的。

 

   雲谷禪師教導他的,到這裡告一個段落。下面講述了凡先生他自己修持的經歷。如何將大師這一番開示完全落實在自己的思想、行為,這是真功夫,值得我們學習。

 

  了凡以前的號「學海」,我們從他的號,也能夠看出了凡之為人。他喜歡讀書,好學,但是,習氣很重。學海,這個口氣很大,很明顯的,我們能夠覺察得出貢高我慢,他確實是這樣的人。從這一天起,接受雲谷禪師教誨之後,他就改號「了凡」。把他的號改了,明了、了脫,凡夫。今天明白了,知道命運可以改造,「數」是可以突破的,不願意再作凡夫,一心要想超越,所以,把號改成「了凡」。了凡從這個時候才算是認真用功了。每天依照功過格做反省的功夫,所以,每天戰戰兢兢。於是,覺得跟從前不一樣,從前每天過日子是悠悠放任過去的,現在感覺到自己有戰戰兢兢的功樣子,有一點不同的氣象;時時刻刻能提醒自己,唯恐自己起惡念、說錯話、做錯事情,他有這個警惕的念頭了。雖然是在暗室無人的地方,也常恐怕得罪天地鬼神。碰到討厭我,毀謗我的,我也能夠安然的接受,不與旁人計較爭論了。現在他懂得了,不報復,心平了,心量慢慢拓開了,可以包容,這是修持功夫得力了。第二年(1570年),就是他三十六歲那年,禮部的科舉考試,他參加這次考試。孔先生給他算命,他應該考第三名。結果,他考第一名,孔先生給他算的命,頭一次不應驗。同年秋天,去考舉人,他中了舉人。考中舉人,是他命里沒有的,這是改造命運效果非常明顯的應驗。

 

    了凡先生第一年可以說是很勇猛精進,以後也退步了。雖然退步,他的警覺心常常提醒,還是很努力。下面,他有反省,這是他難得的地方。他自己反省:我斷惡修善做得不純,夾雜太多了。檢討自己的行為,過誤很多。知道是應當要認真努力去做的,可是做得不夠,沒有盡心。或者是遇到救人時,心裡面常懷疑,沒有堅定的心去救人。自己雖然勉強做善事,但是常說過失的話。有時我在清醒的時候,還能把持住自己,但是酒醉后就放肆了。雖然常做善事,積些功德;但是過失也很多,拿功來抵過,恐怕還不夠,光陰常是虛度。三十五歲那年(1569年),遇到雲谷大師之後,就發願斷惡修善,發願要做三千件的善事;直到四十五歲(1579年),經過了十多年,才把三千件的善事做完。由此可知,三千善事是多麼難行。但是,他天天是在做;十年,三千六百多天,平均算起來,他一天還做不到一樁善事,好在他天天在做。

 

  

-根據凈空法師講解增刪選編

評論 (0 個評論)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0 16:3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