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 明朝家書《了凡四訓》(3)

作者:清靜一然  於 2015-1-21 01:3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關鍵詞:了凡四訓

 

袁了凡先生(1533-1606年),本名袁黃,字坤儀,生於浙江嘉善(后也居於江蘇吳江)。明末舉人和進士,作過河北寶坻縣知縣,后升任兵部職方司主事,並任軍前贊畫(參謀長),和提督李如松入朝對日作戰,后罷職歸鄉嘉善。朝廷追述其征討日寇功績,贈封為「尚寶司少卿」官銜。袁黃是明朝卓越的思想家,他對文學、禪學、軍事、水利、醫農、教育、屯田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是一位全才,著書三十餘部,其中幾部收入《四庫全書》。作者以其畢生學問和修養,融通儒釋道三家思想,用自己親身改造命運的經歷,寫給兒子這篇「戒子文」,改變了傳統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觀點。曾國藩將該書列為子侄必讀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書。胡適稱它為研究中國中古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代表作。

 

   雲谷禪師接著說:古聖先賢著作裡面所說的,的的確確、明明白白的教訓,我們要相信,而且,佛教經典裡面講,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雲谷禪師講到有求必應時,特別加強語氣說,妄語是佛門大戒,諸佛菩薩怎麼會欺騙人呢?這些話都是幫助了凡增進信心。

 

   我們凡夫不能無求,我早年心裡也是有希求。章嘉大師看出來了,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是他老人家教我求的方法。袁了凡是雲谷禪師傳他求的方法。章嘉大師告訴我:你在真心祈求的時候,沒有感應,求的時候沒有感應,這是什麼原因?你自己有業障。障礙在自己本身,本身有業障,不在外面。只要把業障除掉,感應就現前,有求必應。我向老師請教說:業障怎麼除掉?他跟我說:懺悔,懺除業障。怎麼懺除?老師說:以後不再做。譬如,我們起了不好的念頭,說了不好的話,做了不好的事情,現在知道這是罪過,這是錯了,從此以後,我不再錯了,這叫做真正懺悔,這樣才能消除業障。我們需要耐心、需要時間來消除。了凡先生用十幾年的時間,我也用二十年到三十年的時間,你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不行。不是說斷就斷,哪有那麼容易!毛病習氣自己一定要克服,常常提醒自己。

 

  了凡聽了之後,心裡還有疑問,進一步向雲谷禪師請教:孟子曾經說過,凡是求起來可以得到的,都是自己心裏面可以做到的事情,比如,道德仁義,這是我可以求得的;功名富貴,身外之物,如何能夠求得?雲谷禪師畢竟是老修行,而且是一個真正修行得道之人,也就是我們中國俗話稱,真正開悟、真正契入佛菩薩境界的人。他告訴了凡:孟子的話沒有錯,你錯解了。禪宗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方寸,就是指我們的心地。禍福吉凶都是念頭變現出來的,不離方寸。我們求感應,從真心裏面去求,所以,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你要懂得求的道理,你要懂得求的方法,如理如法哪有求不到的?

 

  我們今天求,最重要的是通。什麼叫通?通就是貫通空間維次;我這樣說,現代人比較容易理解。用什麼方法來貫通?用真誠心。什麼叫誠?什麼叫真?真就是沒有妄,不是虛妄,一絲毫的虛妄都沒有。什麼叫誠?清朝晚年,曾國藩先生說得好,他在《讀書筆記》給「誠」這個字下一個定義,「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定義下得非常正確,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叫真誠。真誠心就是自己的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真心本性裡頭變出來的,你把真心本性找到了,哪有求不到的道理?

 

   大師這些開示,句句話都非常重要。雲谷禪師接著說:我們想求,不論是求內在的德行,或者求外在的資生之具,就是我們生活所必需的,如果你不反躬內省;這個求是反躬,回頭,你要向內心裏面去反省。向內求,你能求得到。如果你不能夠反省,不能夠充實你的德行,只是向外面攀緣,你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道」就是你求的方法,你求的理論。譬如,像現在我們在許多資訊裡面看到、書店裡面看到,世間有些商業巨子他們成功了,寫出他們自己奮鬥成功的經驗教訓,提供一般人做參考。你用他們這些理論方法去求,你要是求得,得到了,那是你命里有的;你命里沒有,你還是得不到。為什麼?你不是向真心裡頭求,你不是向心性裡面去求,這種求法,必然是內外雙失,故無益。我們看今天社會,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了,這一段是大師提醒了我們。

 

  雲谷禪師問了凡:孔道長算你的命,你這一生的流年怎麼樣?了凡老老實實向雲谷禪師報告。雲谷禪師說:你回過頭來自己想想,你應不應該得科第?你應不應該有兒子?了凡聽了雲谷禪師的話,想了很久,說:不應該。了凡是個讀書人、聰明人,他想一想,想出了不少的理由。了凡一回頭、一反省,就把自己的毛病找出來,這個難得。所以,平常很少說話的雲谷禪師,禪師是不太跟人說話的,有的時候一天一句話都不說,他能跟了凡說這麼多的話,不容易。這也是古人所謂,真正遇到知己,才說了這麼多話。

 

   了凡說:我不是官場當中的人物,我自己福太薄,沒有福,怎麼能夠去考中科第?再加上缺點很多,不能夠積功累行,從基礎上培養自己的福德,自己做不到。太繁瑣的事情,又不願意做。還不能容人,心胸狹小,容不了人。喜歡出鋒頭,喜歡壓別人,把別人壓下去。心裡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輕言妄談,說話不通過大腦,隨隨便便妄說。像這些都是薄福之相,我這麼一大堆的毛病,天天在造業,當然沒有辦法考中功名。

 

  了凡接著說,他也不應該有兒子。他有潔癖,好潔,變成了潔癖,這怎麼能有兒子?這是第一個不應該生子的原因。和氣非常重要,他沒有和氣,常常喜歡發脾氣。換句話說,這就是我們講的貢高我慢、狂妄自大,沒有把別人看在眼睛裡頭。這是第二個不應該生子的原因。慈愛是生生之本。他沒有愛心,心地很殘忍,殘忍是不育之根。他對自己的名節非常愛惜,因為愛惜自己的名節,就不能夠捨己救人。這是不應該生子的第三個原因。他喜歡說話,喜歡發牢騷,喜歡諷刺人,常常在大庭廣眾之下,叫別人下不了台,也就是喜歡捉弄別人。這是不應該有兒子第四個因素。歡喜喝酒,常常喝醉,傷害自己的精神體力。這也是不應該生子的因素。喜歡徹夜長坐,晚上不睡覺,不知道保養元神,這些都不應該有兒子。縱然生育,那個兒子也短命。反省反省自己的毛病,實在是太多了。

 

    下面這段話是至理名言,我們要細心去玩味。了凡先生這樣一反省之後,雲谷教導了凡,他說:豈獨是考功名而已!世間大富大貴之人,家裡有千萬財產的人,定是千金人物;擁有百萬財產的人,定是享有百金福報的人。他要有這個福分才行;他過去生中沒有修福,他怎麼能夠得福報?過去生中修積得厚,這一生中得大福報;過去生中修積得薄,他就得小福報。沒有修福,應該餓死的,也是過去造的罪業深重。這個報應是自己作自己受,與老天爺、與鬼神、與佛菩薩毫無關係。所以,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換句話說,老天爺對於一切眾生確實是公平的。此地這個老天爺,實在講就是自然的果報。確確實實沒有加絲毫成見、沒有加絲毫意思在里。

 

   接下來,雲谷禪師藉著一般人的知見,告訴了凡積功德的重要。他舉例說:就像生孩子,也要看這個種子怎麼樣。百世之德;積了一百代的功德,定有百代子孫來保他的福。十世之德;定有十代子孫保它。積了兩代、三代的功德,就有兩、三代子孫來享福。那些只有一代福報,絕後的人,定是功德極薄。「百世之德」,我們在歷史上所看到的夏、商、周,夏享國四百年,商享國六百年,周享國八百年,這中國歷史上是長的,祖宗有德。周朝能享國那麼久,文王、武王、周公,他們所累積的功德。不在王位的,孔子是教學,以大公無私,真誠愛心,有教無類,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他積的功德大。我們今天看到孔家的子孫,大概是傳了七十多代,受到國人的尊敬。像中國曆朝的帝王,明朝太祖以及他的先人,累積的大功大德,所以,能傳十七代,能夠享國二百七十多年。我們再看看世間人,一般富貴人家,傳三代的、傳二代的,這個社會已經不多,但是,還能見到。一代就完了,甚至於自己晚年的時候破產,我們常常看到。這是什麼情況?德至薄。他沒有積功累德,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是自私自利;縱然做一點好事,也不捨棄名聞利養。他做好事,沒有條件的好事他不做。他做的這些好事,在社會上做一點慈善事業,他必須要有代價,要以得到大眾的褒獎、政府的獎勵,他才肯干;他為這個乾的,不是真心。這是假善,不是真善,這是德至薄。

 

   舉出這些例子之後,教他針對自己缺點,徹底改過自新。雲谷說:你今天既然曉得你的過失,你已經說了這麼多,你很清楚,為什麼考不取功名?你把你考不取功名的這些過失統統改過來。為什麼你沒有兒子?現在你一反省,你也知道,你要把這些過錯統統改正過來,徹底刷新改正。一定要積德。過去你做的缺德的事情太多了,貢高我慢,常常以自己的才智去壓別人,處處好強、好勝,不能容人,這都是缺德,要改過來。你的心量太狹小,要能包容一切,一定要拓開心量,拓開心量的人有福。一定要和愛,一定要修養。喜歡喝酒,喜歡熬夜,這都是不知道愛惜自己的精神,不知道愛惜自己的身體。雲谷禪師提出這幾個重點教他,改毛病,要認真去修學,修善積德。以前已經過去,不要再去想它。此後的一切,譬如今天剛剛出生。人只要能夠改過自新,就能夠超越命數,命數拘他不住。書經太甲篇上說,自然的災害,是可以避免的,是可以挽回的。個人所造作的罪業,遭受惡報這是無法避免的。自然環境也是隨著人心來轉,如果這個社會人心善良、淳樸,我們居住的環境它就轉好,所謂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共業是大家共同來造作的,這就變成自然災害。社會大眾共同造的業,個人有辦法避免。這是真理,這是事實的真相。自己所造作的,那就變成個人的吉凶禍福,這是無法避免的。雲谷禪師又引用《詩經》上面的話說:天心是愛心,無私的愛心;天心是公平的愛心,平等的愛心。我們自己能夠修養,把自己的心愿提升到大公無私,平等的對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當然,福在其中;不求,福報也現前。

 

   雲谷禪師說:古大德太甲,「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孔先生算你不能考中科第,命中沒有兒子,這是你前世、你過去生中造的,你造的這些不善業,算是上天註定,因而這還可以避免,可以改變。只要你改過自新,全力去做善事,多積陰德。做好事,不要讓人知道,你的德愈積愈厚。這是你自己造的福,別人搶也搶不走,當然自己會得到果報。《易經》上也說,趨吉避凶。如果說命運是一定的,不能改變,這一句話就講不通了。《易經》開頭第一章就說,經常行善的家庭,必定有多餘的福報傳給子孫。這些話你相信嗎?

- 根據凈空法師講解增刪選編

評論 (0 個評論)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13:0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