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了凡先生(1533-1606年),本名袁黃,字坤儀,生於浙江嘉善(后也居於江蘇吳江)。明末舉人和進士,作過河北寶坻縣知縣,后升任兵部職方司主事,並任軍前贊畫(參謀長),和提督李如松入朝對日作戰,后罷職歸鄉嘉善。朝廷追述其征討日寇功績,贈封為「尚寶司少卿」官銜。袁黃是明朝卓越的思想家,他對文學、禪學、軍事、水利、醫農、教育、屯田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是一位全才,著書三十餘部,其中幾部收入《四庫全書》。作者以其畢生學問和修養,融通儒釋道三家思想,用自己親身改造命運的經歷,寫給兒子這篇「戒子文」,改變了傳統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觀點。曾國藩將該書列為子侄必讀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書。胡適稱它為研究中國中古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代表作。
* * *
了凡先生這篇文字,原來是寫給兒子的家書,教訓自己子孫後代的。他的後代知道這些寶貴的理論與方法,他們不自私,把它公諸大眾,希望社會大眾都能明了立命之學,都能夠改造自己的命運。如果我們這一個地區、這一個國家,乃至於擴展到這一個世界,人人都能夠依照這個教誨來修學,那麼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全世界的人民幸福。這是中國古聖先賢他們的心量,他們的德行。
袁了凡童年時,父親就去世了。老母親告訴他,不必去念書求取功名,勸他學醫,告訴他學醫有好處,可以養活自己,還可以救濟一些病苦之人。並且說,如果你真的能把醫學好了,將來成為名醫,這也是你父親對你的一個願望(了凡祖父是醫生)。十五歲那年,了凡在慈雲寺遇到一個老人,這個老人鬍鬚修長,相貌非常魁梧,不像是凡人的樣子。了凡看到后,就對他非常禮敬。由此也可看出,了凡從小家教好,年紀輕輕,待人接物就很懂規矩。這個老人好像會看相,一看到了凡,就告訴他,你是個作官的命,明年就會考取秀才,為什麼不好好讀書呢,在外面遊盪?了凡就把母親教導他的話,把緣故告訴了道長。了凡在外面遊盪,可能是採藥,因為學醫,那一定是學徒。了凡向老人請教貴姓,從哪裡來的? 老人回答說,姓孔,是雲南人。老人接著說,自己得了邵康節的《皇極數正傳》,從定數上來講,因該把它傳給你。這本書,在《四庫全書》裡頭還收藏著,我曾經去翻了一翻,實在說,看不懂,完全是屬於高等數學。這個書裡頭不但可以講一個人的命運,還可以講國家的命運,完全是從《易經》卦數裡面來斷定。
了凡就把這個老人帶回家,把情況講給了他母親。母親說,好好招待他,試驗試驗看他說的靈不靈,結果一試驗,老人算得果然很靈。於是,從這個地方起,了凡對老人給他的推算,就有了信心,又起了讀書的念頭。便跟他的表兄商量,表兄就把了凡送到郁海谷開的私塾那裡,拜郁老先生為師,在那裡讀書學習。孔先生給了凡推算,告訴他,你明年到縣裡面去考秀才,縣考得第十四名,在府里考是第七十一名,提學考是第九名。提學就是省考,那個時候考秀才要通過這三關。第二年去考試的時候,也就是十六歲,果然考取了,而且,考取的名數完全吻合。可見孔先生算命的功夫很不錯,相當高明,他不是江湖術士,是個真正有實學的數術專家,也就是中國人講的命理專家。他是真的,不是假的。
既然這麼靈,就請老先生算算一生的流年,吉凶禍福吧。孔先生推算之後,告訴了凡說,你某年考取第幾名,某年可以當補廩。秀才裡面有一個等級叫廩,意思是公費學生,它在衙門裡面的名額是有一定的,必須有空缺了,才把秀才裡面考試名次最高的遞補上去,叫補廩。孔先生接著說,某年當貢。貢生比廩生要高一個等級,都還是秀才。秀才裡面等級很多,貢生最高,廩生次之。又說,你當了貢生之
后,某年,就有資格入讀太學去讀書了。在那個時候,太學就是國家辦的大學。古時候只有一個,叫國子監。太學都是設在首都,在京城。明朝的時候有兩個國子監,因為明太祖建國的時候定都在南京,南京有個國子監,以後名成祖遷都到北京,所以,北京也有個國子監,明朝國辦的大學就變成了兩個。貢生以上才有資格到國子監去讀書。貢后某一年,你會當選四川一位縣長。在任三年半,你就要告老還鄉。為什麼?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你就壽終正寢了,你的壽命到了。而且,你命裡頭沒有兒子。算得這麼准!
於是,了凡一樁一樁地把孔先生所講的事情記錄下來,這是他一生的流年。從此以後,每一年讀書考試,名次全部被孔先生算定了,絲毫不差。這裡面還有一個插曲,就是他當廩生的時候,他領國家配給他的米糧,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公費生,孔先生算他要領九十一石五斗,他才遇到機會從廩生升到貢生。但是,了凡領廩米七十多石的時候,屠宗師就批准他補貢生了,也就是升為貢生。宗師就是管一省教育的,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廳長。了凡心裡正在疑惑,為什麼這個算得不對呢?哪知批准補貢的文件報上去了,結果被署印把文件駁回來,不准他補貢。一直等到了凡三十三歲那年,才當上貢生。十六歲考取秀才,十幾年的時間,才當上貢生。緣由是當時的督學,主持教學的長官殷秋溟先生空暇之時,把從前這些秀才的考試卷重新拿出來翻閱,突然間,看到了凡的考卷寫得非常好,就感嘆說,他寫的這五篇文章,就等於五篇奏議。意思是說,了凡的文字、見解都好,可以比得上大臣對皇帝的奏議。就說,不能讓這樣一個有學問、有德行、有能力的人,老於窗下,一輩子當窮秀才。於是,再次給了凡申請補貢,這一次被批准了。經過這個周折,這時才發覺,孔先生算得一點沒錯,確確實實他的廩米領到了九十一石五斗,才出貢,提升到貢生。這個時候,了凡完全肯定,相信一個人有命運,凡事早晚都有時候,強求不得。因此,他的心定下來了,妄念沒有了,真正做到了「與人無爭,於世無求」。叫我來說,了凡這才是標準凡夫,我們大家作凡夫都不夠標準,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到處妄求。命里有的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妄求。哪裡求得到?求不到的!
作了貢生之後,了凡來到北京。也許他想看一看那裡的國立大學,兩個大學都了解一下,比較一下,選擇到哪個去讀書。他在北京呆了一年,整天靜坐在那裡,也不讀書。為什麼?一生都是命,想什麼都枉然,所以,把妄念止住了。實在說,他是被命運所拘,無可奈何。第二年(1569年),了凡從北京回到南方。這個時候,了凡三十五歲了,就到了南京的國子監。可見,他調查清楚了,選擇了南京的大學去念書。在開學之前,了凡來到棲霞寺去拜訪雲谷禪師。棲霞山在南京,那裡有個棲霞寺,他到棲霞山去訪問雲谷禪師。「雲谷」是大師的號,他的法名叫做「法會」。雲谷禪師是當時佛門的一位大德、一位高僧。這個時候雲谷禪師已經是六十九歲,了凡先生三十五歲,了凡這也是頭一次遇見雲谷禪師。
我們在其它傳記裡面看到,雲谷禪師的行誼,他的道風,他是一個真正開悟的人。他很年輕的時候出家,出家的時候也做一些經懺佛事。後來他覺悟到,出家干這些事情,與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我不是為這個而出家的,這個出家就等於維持自己的生活而已」。生死事大,這是個大事情,於是,十九歲他就去參學,尋師訪道,以後他確實成就了。開悟之後,他在寺院裡面韜光養晦,專做苦行,別人不願意做的苦工他做。以後有一些地方上的名士、官員發現他,這是一個真正有道的高僧,所以,就幫助他,希望把棲霞山的道場恢復。他老人家無意於名聞利養,他介紹另一位法師去作住持、方丈。道場復興之後,他在山後面很隱密的一個地方,建了一個小的修行地方,這個地方叫做「天開岩」,人跡罕至,他一個人在那邊苦修。我想,了凡先生去訪問,必定是在這個天開岩。
雲谷大師平常接眾,不管哪個人去訪問他,他總是丟一個蒲團,叫你坐在那裡,叫你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一句話都不說。一天不講一句話,都在定中。了凡先生去參訪他,大概也不例外。跟了凡先生,他們坐在禪堂裡面,三天三夜一句話沒說。雲谷大師最後對了凡說,修行人為什麼不能成就?妄念太多了,妄想、分別、執著太多,這個心定不下來。你很奇怪!你在這裡坐了三天,我沒有看到你起一個妄念。這是什麼緣故?雲谷禪師好奇!平常很少說話,遇到了凡先生,跟他說了這麼一大堆的話,不容易,這也是特別的緣分。我們要懂得這裡面的道理,人與人之間確確實實有時節因緣。他遇到了雲谷禪師,這才開始轉變命運,「立命之學」是雲谷禪師傳授給他的。
了凡這時就回答說,我的命已經被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皆有定數,即便想要妄想,也實在沒有什麼可以妄想的了。我早年念到這一句的時候,我想,了凡先生這個時候是標準凡夫,也不錯,一生按照命運去過日子,到五十三歲壽終正寢;一生沒有大過失,來生肯定不墮三惡道,標準凡夫。他的命運被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皆有定數」,這個話同時也告訴我們,我們也不例外。凡人只要你有念頭,你就不能沒有數;也就是說,只要你有妄念在,你就不能沒有定命,命好命壞是早已經定了的。如果沒有妄念,你就超越了命運。了凡先生雖然能夠改造命運,他只能改變,他不能超越。
雲谷禪師了不起,為什麼沒有把更高一層的,超越命運這個方法教給了凡?這也是要觀機授教,看看了凡先生的本質、他的天賦。這些有道德的高僧,都有能力觀機,看你是上根,還是中根、下根,應機說法。所以,一切眾生遇到這些高人,沒有不得利益的。我們看看了凡先生,他是中人的根性,他不是上根,他是中根。對於中根,當然不能夠說上法;說上法,他不能接受。所以,說法,契機比什麼都重要。法不契機,等於是閑言語,用現在的話來說,廢話,白說了。
我們要深深相信,任何一個人都有命運、都有一個定數,只是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換句話說,你在這一生當中,你必定是盲目摸索。了凡先生他被人算定,他清楚;他這一生,他所行的方向、目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只是照著命運走就是。我們可憐,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命運,所以,在茫茫大海當中盲目地摸索。如果隨順煩惱,摸索當中還會造許許多多罪業,這些罪業損我們的福報,減我們的壽命;一般講折壽,折損我們的壽命。這種情形在今天社會,可以說比比皆是。如果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他雖然不知道自己的命運,但是,心地善良,沒有非份之想,存心、行事都能守規矩,不做傷天害理之事,不做損人利己之事;雖然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必定替自己增福,替自己增壽,不知不覺當中得福報。但是,現在我們的社會大環境不好,這是古今中外,有史以來從來沒有過的。人是凡夫,不可能不受環境的影響,環境不善,我們天天被不善影響;換句話說,我們造不善業的機會就多了,而且不知不覺在造孽,這個事情很可怕!命理講定數,我們每天起心動念、語言造作,都有加減乘除。加減乘除的幅度不大,大概距離你的命數不會超越太多,一般算命看相都能算得很準確。如果我們的惡念善念、善行惡行,幅度很大的話,你有大善或者是有大惡,就把你的定數改變了。如果你有大善,你命中不好,它會變好;如果你造的是大惡,你命裡頭本來很好,會變壞。凡人在所不免,尤其是在現代的社會,沒有一樣不在誘惑人,人心怎麼能夠定得下來?
- 根據凈空法師講解增刪選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