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華國
史學界的一種普遍誤識———「攻打使館的基本力量是義和團」的由來
長期以來,史學界普遍認為攻打使館的基本力量是義和團,其次還有一部分受義和團影響的甘軍,至於榮祿直轄的武衛中軍則是在「假進攻,真保護」。有的學者把攻打使館當做義和團反帝的英勇行為加以讚揚;有的學者把攻打使館當做義和團受清朝封建頑固勢力愚
弄和利用的重要事例進行批判;有的學者把攻打使館當做義和團「踐踏國際公法」的「野蠻罪行」加以嚴厲譴責。多年來,持不同觀點的學者各執己見,爭論激烈。但他們都不去認真考察一下,攻打使館的基本力量究竟是不是義和團。
義和團從1900年6月上旬起即大量進入北京,最初其活動地點主要在外城。6月12日起,義和團開始在內城焚燒教堂,但並未對使館進行攻擊。據英國使館人員朴笛南姆威爾所著《庚子使館被圍記》記載,義和團第一次出現在使館附近是在6月12日。這天,兩名義和團民乘騾車從使館前的馬路經過,他們並未攻擊使館,而德國公使克林德卻衝出使館向他們進攻,拘捕其中一人。6月13日,大批義和團在義大利、奧地利使館附近焚燒教堂,但也並未進攻使館。相反,是使館洋兵到使館外向義和團開槍開炮,打死打傷多人。袁昶在五月十九日(6月15日)上奕 書中所述,五月十七日(6月13日)下午,義和團數千人「焚燒海岱門內及堂子衚衕。燈市口各教堂……旋攻東交民巷各洋館……」。有的學者據此斷定:「圍攻使館一事最早發生在6月13日。」
實際上,此書所述並不可靠。
《庚子使館被圍記》敘述6月13日情況時,只談到義和團焚燒使館附近教堂和洋兵攻打義和團,而未提及義和團有攻打使館之舉。竇納樂給英政府的報告在敘述6月13日情況時也說:「我們為抵抗對使館區的進攻而做了準備。但直到第二天晚上,沒有發生任何重要的事情。」
6月20日前,義和團對使館的唯一一次進攻性行動發生於6月14日夜。據竇納樂報告,這天夜間,義和團對使館哨兵「進行了好幾次攻擊」,但都被「輕易地擊退」。顯然,這只是少數團民的零星活動,與後來發生的規模相當大的圍攻使館事件不能混為一談。
對使館的圍攻是由清朝政府軍發動的
6月16日,慈禧諭令榮祿「速派武衛中軍得力隊伍,即日前往東交民巷一帶,將各使館實力保衛」。竇納樂報告談道:「總理衙門將這道上諭通知了各國使節,並且徵求他們關於如何才能最好地駐紮榮祿所屬部隊的意見。」報告還談到,清軍在安排哨位時的確採納了使館方面的建議。榮祿以媚外著稱,他對慈禧的諭旨是認真執行的。此後幾天中,使館處於清軍和洋兵的雙重防衛下,義和團根本無從靠近。據外國使館人員記載,對使館的圍攻是從6月20日下午開始,由清朝政府軍發動的。
竇納樂報告說:「(6月20日)下午四時正,清軍從北面和東面開火……於是開始了中國政府軍隊對北京各使館的有組織地進攻。」「他們為了要打垮及消滅我們做了三個多星期的堅決努力。……而這種努力不是利用暴徒或叛兵,而是利用中國政府有組織的部隊乾的。」
比利時公使7月25日致駐天津領事密信中說:「直至本月16號,華兵儘力攻擊,我等竭力抵敵。」
美國公使致駐津領事密信中說:「華兵奮擊共26日……約計施放炮彈四千有奇,槍彈數萬……中國兵死約二千餘名」。他們都只談到清軍進攻使館,而隻字未提義和團進攻使館。從清朝官方文件看:6月30日翰林院侍講學士朱祖謀說:「今官軍圍攻使館,數日不解……臣愚以為戰事不可不備而使臣不可不保。」7月5日御史鄭炳麟奏:「連夜雖槍炮齊施而東交民巷洋兵盤踞如故,以待外援。請飭城內武衛各軍, 期迅奏膚功,犁庭掃穴,盡戮之以滅洋人之口,將來可盡諉之亂兵、亂民所為,非我所能禁御。」
朱祖謀主張保全使臣,「留他日轉圈之機」。鄭炳麟主張盡戮洋人以滅口,二人意見相反,但他們都確認進攻使館的是清軍。
義和團是不是也參加了進攻使館的行動呢?也是有的,但只不過是一些微不足道的零星活動而已
從使館中人員的記載來看,竇納樂給英政府的報告和朴笛南姆威爾的《庚子使館被圍記》對使館之戰均有系統、詳細的記述,前者近5萬字,後者近4萬字(均按中文譯文計算)。其中反覆談到數千清軍如何用「大炮」、「排槍」猛攻使館,而提到義和團的進攻活動的卻只有寥寥三處:其一:6月23日,「數拳匪沖入德國使館附近的房屋打算放火,被德兵盡執而殺」。其二:6月27日,「美國特遣部隊報告說:200名義和拳在中國軍隊的逼迫下發動進攻,攻擊了街道上的工事,但被迫退卻」。其三:7月初,一名「15歲之童子……直對日本防線而來,手中並無兵器,只拿引火之物及油一瓶」,意欲放火焚燒洋人房屋,途中被打死。
這些零星活動顯然不能與數千清軍對使館的長時間猛攻相提並論。此外,當時在使館內協助洋兵作戰的中國教民鹿完天所寫的《庚子北京事變記略》一書,在記述使館之戰時也是反覆談到清軍如何用槍炮進攻而隻字未提及義和團有什麼進攻行動。竇納樂、朴笛南姆威爾、鹿完天都十分仇視義和團。他們對義和團燒教堂的行動有許多詳細描述,在記述使館之戰時,他們連一個15歲義和團童子的無效行動也有具體記載,如果義和團真有大規模的進攻行動,他們是絕不會略而不記的。
綜上所述,進攻使館的基本力量始終是清軍,義和團所起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作者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