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另一面:圓明園是中國人自己燒的!

作者:黃冰楠  於 2014-11-4 14:5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1評論

另一面:圓明園是中國人自己燒的!

中學歷史教師講給學生聽,英法聯軍怎樣的燒掉圓明園。第一次聽講這個故事,我就想那是中國人自己燒的,心裡就是如此固執地這樣想,也許是文化大革命看到國人趁火打劫的興奮勁頭,想革命就是打砸搶,後來聽毛主席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能那樣溫良恭儉讓,都排除了,剩下的只有打砸搶這三件事兒了。院子里原有兩戶資本家,大孩子們抄家走了,拿去金銀財寶值錢的東西,小孩子緊跟著掃蕩一陣子撿些洋落兒拿在手中炫耀,沒趕上的小朋友趕快跑去又搜刮一陣,最後院子中的大人偷偷摸摸拿些實用的回家,沒幾天資本家屋子便空空如也了。

這是我幼小心靈烙印下的革命,想陳勝吳廣革命是這樣,太平天國革命也是這樣,打土豪分田地更是這樣。後來上了大學,那是七十年代末,第一次去圓明園遊覽,那時不要門票,忘記從哪個門進去的,也許那時沒門,進圍牆騎車很久才看到大水法幾塊殘剩的石頭,園裡住的都是農家,誰家的雞舍豬圈都是圓明園石頭堆砌而成。據載民國七八年時,「猶存殘礎遺石,十五六年間,則輦移幾盡。」我那時如果家裡有地方,還可以撿回些來,留到現在或捐獻或拍賣,都是名利雙收的事兒。可見圓明園是毀在中國人自己手裡,石頭建築,大火燒三天三夜,也不會只剩下這樣幾塊石頭。

後來又過了十幾二十年,我再去的時候,那幾塊破石頭的周圍便被粗陋的鐵網維護起來,再想親手摸摸那些老石頭,則要付錢,他們叫保護文物。我覺得中國人滑稽,一件好好東西,一定要等到它破爛不堪沒了樣子的時候才保護起來。150年過去,沒有保護便被破壞,繼續的被中國人自己破壞。

盛夏炎熱躲在屋裡看閑書,讓我找到當時文字記載,圓明園真是自己燒毀的。

清朝遺老,王壬秋(湘綺)與李鴻章同在曾國藩手下為幕府,待李為直隸總督,王壬秋來京與李約法三章:「不修志,不入幕,不主講。唯貸萬金,卜居海淀,近先帝舊園受一廛,朝夕歌哭於期間,於願足矣。」他對皇上挺有感情。李鴻章是否貸錢不得而知,老先生歌哭是真的,憶往扶今,哭成一部《圓明園詞》,當時廣為流傳,除了詩還有注,對清末軼聞往事都有諸多信史般的記載。許多名人大家為其作序,說:「非深於文章,達於政事,通於性情不能聲之,聲之或不能感人。」書中載:「夷人入京,遂至宮闈,見陳設巨麗,相戒勿入,雲恐以失物索償。及夷人出,而貴族窮者,倡率奸民,假夷為名,遂先縱火,夷人還而大掠矣。」對於圓明園大火,當時人記載很多:「聞夷人僅焚園外官民房。」還有記載:「夷人至圓明圓宮門,管園大臣文豐當門說止之,夷兵已去。文都統知道奸民當起,環問守衛禁兵,一無在者,索馬還內,投福海死。奸人乘時縱火,入宮劫掠,夷人從之。。。。」還有記載明白的說,圓明園總管文豐,按照咸豐指示,去江浙採選美女,七月聯軍打到天津直驅北京,皇帝正和一行美女避暑福海,聞變倉皇出逃。大清朝晚年,皇帝總是逃跑,時人設想如果皇帝不跑會怎樣?慈禧當時也勸咸豐別離開北京。如果歷史允許假設,就不好玩了。皇帝跑了,「奸民李某導聯軍劫圓明園,珠玉珍寶盡出,三朝御府稀世之物搶掠殆盡,擇其尤者以奉英法軍。縱火焚宮殿,三日不熄。美人不知所終,文豐北面再拜,投福海死之,從者郎員數人。」後來聽說政府還將此李某人抓住鎮了法。英法聯軍燒掠北京時,英國使臣巴夏禮正關押在刑部大牢,和議成功以禮釋放,清政府以海關稅銀賠償三千六百萬兩,夷人賠償圓明園銀二十萬,英國人做事也有意思,該要的要、該賠的陪,帳算得清楚。

故事講到此,圓明園到底是誰燒的,似乎並不重要了。我還是覺得中國人思維有意思: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城,屠殺中國軍民,似乎這等罪過尚不夠,一定要再將放火燒皇上家的罪責放在他們身上方才功德圓滿,殺人放火本就一碼事。北京普通百姓家燒了可以忘記,死了的軍民可以忘記,或者當時也沒記住,大清國亡了也不曾見有誰祭奠,卻要時常去祭拜那幾塊石頭。八十年代,公派人員出國,都要到圓明園看看,說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所以,現在國人說起圓明園,頓時血脈賁張,大有揭竿即起興征討之師,這便是教育起的力量。我覺得當時北京人不一定憤怒,皇上家遭了搶劫還不應該嗎?皇上家的東西有哪一件不是搶來,於是幸災樂禍者有,趁火打劫者有,可能還不少。於是有「貴族窮者,倡率奸民,假夷為名,遂先縱火,」於是有「奸人乘時縱火,入宮劫掠,夷人從之。」於是才有「奸民李某導聯軍劫圓明園。。。。。」

戰爭一場,哪有一場戰爭不死人、不破家的事兒,老百姓家破被搶無人問,皇上家被搶了,老百姓要替皇上在心裡守著,耿耿於懷幾百年至今,哪來此理?無非是皇上家中好東西多,無非是國人革了皇帝的命,把皇帝家的東西想成自己家的。憨憨小民也。皇上家遭了搶劫,你沒撈到好處是可以恨一下,若上升到階級仇民族恨,便是小民聚居一起替皇上鳴不平,有點像餓著肚皮的乞丐追悼吃飽撐死的皇上。今天皇上活著小民還是不知道皇上家有什麼!

《論語》說:「馬廄失火,孔子問人不問馬。」而我們呢,圓明園失火,問馬不問人,是人不如馬也,小民不如皇帝也。

想問題的方法其實很簡單,中國的皇帝,李自成可以搶,太平天國洪秀全可以搶,洋人如何便搶不得呢,他們搶代表正義,說成是農民起義;洋人便是邪惡。如果可這樣思想,今天里的農民還能起義嗎?

歷史可以按照統治階級的意志編纂,一定要圓滿。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huasendg 2014-11-4 22:46
先抄一段笑話。歷史課上,老師講到火燒圓明園一節,小明一直在打磕睡,老師怒問:「小明,?」小明嚇得睡意全無,驚慌答道:「不是我燒的!」次日家訪,老師舉此為例,要求小明家長加強對子女的管束。小明他爸憤憤不平:「老師你莫錯怪我兒,我兒一貫老實,他說不是他燒的,那就一定不是他燒的!」

  老師的教科書上有正確答案:圓明園是英法聯軍燒的。從宏觀來講,這個說法沒問題,從微觀來講,這個說法有問題。所謂宏觀,即指咸豐十年聯軍攻佔北京後,圓明園被焚毀。所謂微觀,則須找出圓明園縱火案的「首事」之人。迄今為止,到底是誰點燃或者建議點燃投向圓明園的第一把火,有三種說法頗具代表性,這三種說法都認為帶頭燒園的是中國人。

  當時正在北京的王闓運多年以後曾撰長詩《圓明園詞》追憶此事,他說英法軍首領驚嘆於這座萬園之園的「陳設巨麗」,雙方「相戒弗入」,怕入園後搞壞物件,分不清也承擔不了巨額賠償的責任,決定在園外駐軍。而破落貴族(即指滿人)乘機「倡率奸民」,假借聯軍之名,入內縱火,並哄搶財物。聯軍這才跟進園內,士兵們眼紅「中國暴民」的收穫,於是在軍官默許下加入劫掠的行列。中外強盜邊燒邊搶,大火三日不息,局面終於失控。

  第二種說法則指出:聯軍入京,龔橙導之毀園。龔橙是著名愛國主義詩人、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的寶貝兒子,也是英國公使威妥瑪的中國密友,曾說過「中國天下,與其送與滿清,不如送與西人」的名言。當時士大夫幾乎一致認為是他向聯軍提出燒毀圓明園的建議,終其一生,龔橙也未對這個指控進行辯白。

  最後一種說法則直接點出了帶頭放火之人的姓氏。此人姓李,聯軍入京後,他充任進駐圓明園的嚮導,並在聯軍猶豫不決、「相戒弗入」之際,用一把火堅定了聯軍入園劫掠的信心;同時,他也大發了一筆國難財。只可惜好景不長,第二年他便被有關部門抓獲,判處死刑,沒收全部家產。

  由此可見,圓明園的第一把火,是中國人自己點著的;但是,這並不能減輕英法聯軍的絲毫罪責,他們才是應被追究的主犯。1861年,法國政府在巴黎展出「遠征中國」的戰利品——圓明園文物——大文豪雨果評論道:「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

中國人帶路:火燒圓明園悲劇的歷史真因
http://book.sina.com.cn/excerpt/sz/rw/2012-02-15/1121295252.shtml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09:2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