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管局原局長宋建國涉嫌巨額受賄案已進入依法公開審理階段。不難發現,這又是一起典型的「審批特權」腐敗大案。宋建國利用「京A」車牌審批權力,形成親友腐敗圈子,把本應秉公行使的權力變成了腐敗的魔棒。這類案件的一個共性,就是這些身居重要崗位的領導幹部掌握著審批大權。這個權力要麼決定著某些人的面子,像審批特殊車牌之類;要麼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像大型項目落地審批;要麼決定著資金的投向,像專項資金的使用,等等。掌握這些權力的人本來應該以公僕之心看待手中權力,用公平公正方式行使權力,大公無私,秉公辦事,但就有一些領導幹部把公權當成自己的「小金庫」,想怎麼用就怎麼用,想給誰用就給誰用。如果把依法行權當成個人「權力特區」、「審批特權」,栽跟頭是遲早的事情。
從公共管理的角度來看,保留必要的審批是管理之需,也是公共權力之所在,但是審批許可權無論落在哪個管理部門,哪個管理崗位上,都絕非是用來交換的,更不是要固化為哪個部門、哪個崗位的特殊權力。當前,各地正在進行權力清單建設,並予以公開,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始。作為與人民利益攸關的公共權力,必須要讓全社會知曉其有多少、在哪裡、如何用。像宋建國這樣把審批當特權、把權力當利益的腐敗分子,就是希望權力事項越朦朧越好,就是要千方百計營造出「大權在握」的神秘感,以此來滿足耍權、弄權、賣權的私慾。權力清單建設就是要防止一些部門或個人把權力藏著掖著,搞權力截留或權力隱身。
運行狀態決定著運行質量,公共權力行使中的一個基本狀態就是要公開透明。只有這樣,權力才能更好地接受監督,權力特殊化的情形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糾正。因此,公共權力公開運行是大勢所趨、反腐所要,權力公開不僅要公開行使權力的結果,更要公開權力行使的過程,把權力運行的整個狀態都放在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放在公平正義之光的照耀之中,這樣的權力才不容易感染上「圈子病」。
讓「審批特權」見光就死,需要下更大的決心,做更多的事情。當前,審批制度改革、簡政放權正向縱深推進,這就需要拿出更多勇氣和智慧來打贏這場硬仗,從根子上剷除滋生「審批特權」的土壤,營造風清氣正的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