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近日發布《關於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意見要求,破除以葯補醫機制,試點城市所有公立醫院推進醫藥分開,採取綜合措施切斷醫院和醫務人員與藥品間的利益鏈,完善醫藥費用管控制度,嚴格控制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
新醫改啟動幾年來,有不少進步,但和公眾的期待尚有距離。特別是在醫療總支齣劇增、醫改投入史無前例的背景下,公立醫院逐利的問題遲遲沒解決。此次國辦公立醫院改革指導意見將「破除公立醫院逐利機制」,放在了公立醫院改革基本目標的第一條,足以得見中央的決心。
所謂公立醫院逐利機制,一方面是公立醫院及醫生過度醫療,增加醫院及自身的總收入。廣義而言,其中還包括醫療腐敗。造成這樣的局面,有政府醫療投入不足,醫院、醫生要維持運轉和體面收入,只能逐利,也有醫療付費方式存在缺陷的原因。當然,還有醫療權力被壟斷,醫藥採購招標過程的尋租和腐敗因素。剖析了原因,也就好對症下藥。首先,政府醫療投入應有保證是必須的。意見也提到,要「落實政府的領導責任、保障責任」。
僅僅如此還不夠,譬如新醫改以來的醫療投入可謂前所未有,但患者總的支出依舊在增長。好在新醫改奠定了初步基礎,實現了基本的全民醫保,也就是說大部分的醫療支出實際已經由醫保部門在支付。醫保部門在未來要扮演起更重要的角色,從醫藥和器械的招標、採購,到為患者付費,都要把起關來。誰付費,誰才知道心疼錢,才懂得節約錢。相對於個體病患,醫保部門的議價能力以及解決信息不對稱的能力也要強很多。
很多學者還提到,未來醫療付費方式要改變,要按病種付費,甚至按總額付費。如此,醫院、醫生自然會少開藥、少做檢查,這樣結餘才更多、賺得才更多。說到底,這是個激勵機制問題,理順了,醫院、醫生才願意以低成本實現高質量的醫療,才願意從「看病賺錢」變成「維護公民健康,讓公民盡量少生病賺錢」。
這些具體的辦法很有價值,不過,之於我們的國情,還不足以根本上破除公立醫院逐利機制,因為公立醫院,特別是好醫院在中國是稀缺資源,病人也好,醫保部門也好,很多時候沒有選擇。如果醫療資源,特別是優質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得不到解決,醫院作為強勢一方,任何付費模式下,都有維持「高價」的資格。至少目前而言,患者和醫保部門還無法用腳投票,優勝劣汰難以實現,公立醫院和醫生可以「既要錢又要命」搞創收。因此,還應推進醫生自由執業,為好醫生創造更好的激勵機制;創造好的市場氛圍,鼓勵各類資本辦醫,通過競爭實現優勝劣汰,整體上提升醫療質量、降低醫療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