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加強制度建設是保障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根本

作者:智園行方  於 2015-4-9 17:1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時論雜談|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雲南文山「慈善媽媽」王玉瓊最近遭到質疑,而當地政府簡單的通報並未打消圍繞「慈善媽媽」借用慈善之名牟取私利的團團疑雲。在公益慈善屢曝醜聞、慈善事業透明度不斷受到批評的背景下,「慈善媽媽」疑雲無疑再次對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發出警醒。

    公益慈善本意是扶貧濟困,既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的實際作用,也是社會誠信的象徵。基於社會信任基礎上的公益慈善,可以有效集合社會資源、力量,「聚沙成塔、積少成多」,彌補政府力量的不足。因此,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的慈善機構,立足之本都是誠信二字,容不得半點虛假。

    汶川大地震后,我國公益慈善事業迅速發展,在救災救援、災后重建和扶貧濟困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從郭美美事件到一些慈善基金遭質疑事件,慈善事業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信任的地基不穩,公眾對公益慈善事業的信任度就會降低。

    籌款信息不公開、財務狀況混亂、業務分佈繁雜、監督力量羸弱……近年來存在於一些公益慈善組織身上的問題,不時引發公眾輿論的質疑。應當承認,確有極少數人和機構打著「公益慈善」的旗號,或變相進行「慈善尋租」,或將慈善資源投入市場牟取私利,嚴重地玷污了「慈善」的美譽。

    事實上,公眾對慈善事業本身並非缺乏熱情,而是缺乏信任。當務之急是加強對慈善事業監督管理,使公眾對「慈善」的信任逐步提高。儘管我國已有公益事業捐贈法、紅十字會法、《基金會管理辦法》《救災捐贈管理暫行辦法》等多部法規,但在一些關鍵問題上規定模糊、界定不明,導致剛性約束不足甚至成為「空架子」。

    有良法才能保善治。解決慈善事業信任尷尬,必須從制度建設著手,規範慈善事業的發展,重建公眾的信任。應建立健全慈善事業相關法律法規,確保慈善事業在法治陽光下規範運作。對於現有公益慈善組織,應加強清理整治,對借慈善之名撈錢者依法懲處。還應該在建立第三方平台的基礎上,打造政府、社會、媒體、公眾共同監督的機制,讓公益慈善事業真正走入春天。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7:5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