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為何以慈善名義做突破慈善的底線事屢禁不絕

作者:智園行方  於 2015-4-3 16:0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時論雜談|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近日,雲南「慈善媽媽」王玉瓊被舉報借慈善名義斂財。報道稱,王玉瓊因「籌建敬老院」,從政府手中低價拿地60畝;聲稱壹基金向其捐助1500萬,獲14年計程車廣告收益權。但敬老院至今未開工,有關投資一事目前被壹基金證實造假,王玉瓊回應稱自己也是被騙。

  當年的助手,今日的仇敵。邏輯上說,身邊人倒戈,「殺傷力」不容小覷。也許正是在這個常理常情的基礎上,雲南「慈善媽媽」事件遭遇了更為洶湧的民意質疑。當事人之間的愛恨情仇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涉及土地與財務等層面的舉報,究竟是虛構的杜撰還是無欺的事實?

也許,有關「慈善媽媽」事件的真相,終究會在追問與求證中水落石出。委屈也好,不堪也罷,再次對民間慈善的規範與監管提出了拷問。因為做了善事,原則是可以稍稍突破的;因為表了善心,底線是可以悄悄降格的。這個想法,看似拒絕了慈善的「潔癖」,卻也為包藏禍心的暗度陳倉,打開了「方便之門」。那麼,一個現實的問題是,民間慈善需要錙銖必較嗎?

這個問題其實對應著兩重現實:一則,對慈善行為動輒追溯動機的誅心之論。你施粥,他說你這是大米吃不完了;你送錢,他說這是來得不幹凈的資本……捕風捉影,有罪推定。二則,對慈善行為無限寬容。認為只要掏出了真金白銀,一切合情合理的追問都要閉嘴。賬目不許查詢,尋租不許質詢……一個荒謬的詰責是:有本事你拿那麼多錢來瞧瞧?這兩種取向,無非是要告訴我們:慈善要麼活在聖潔的真空中等人膜拜,要麼低到塵埃下面無視「污垢叢生」。

為何以慈善名義做突破慈善的底線事屢禁不絕?反思之餘更應看到體制的缺陷。一個好的制度能讓壞人變好,一個有缺陷的制度能使好人變壞。其實,真正的慈善,總是活在凡塵中,不太抽離、更不低賤,在公序良俗中閃耀著人性的光輝。釐清這個道理,民間慈善才能真正找到向前的路。因為活在人世間,所以有「七情六慾」,所以既能溫暖怡人、也能光怪陸離。那麼,呵護慈善的姿態,既不是橫挑鼻子豎挑眼,亦不是喪失起碼的底線,而應該立好規矩、守好立場,敬畏每份誠信善意,懲戒以善尋租之行。

  先弄懂慈善是什麼,然後才有構建理性慈善機制的可能。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23:4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