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公務員辭職已算不上新鮮,但在「掙錢多當官大」的成功觀依然有著旺盛市場的當下,位居副廳級的幹部辭職從醫仍然吸睛無數,「公務員辭職」這一話題也再度被發酵。在筆者看來,大官辭職的「彪悍」只有「需求層次理論」可以解釋得通。
馬斯洛認為,人類的需要是分層次的,由低到高。它們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對於這位副廳級的幹部來說,制度設計已足以保證他比一般人生活優越,而「地位、權力」的光環想來也不會暗淡。這時他已經獲取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三個方面的滿足。同時,他自己也說「我具有非常好的親和力,誰都願意和我打交道」。如此,他已獲得了他人尊重和自我尊重,也就是尊重需求。這時候,追求更高一層次的需要即自我實現需求就成為驅使行為的動力。陳延武說他的夢是中醫夢,而醫生職業又可同時滿足這五種需求,那麼此時,他做出提前告退、去廣東尋找一份醫生工作的選擇也就順理成章了。
其實,縱使公務員在社會中佔據資源、缺乏淘汰機制,它也只是一個職業而已。而任何職業都可能有人辭職,據統計,一個人即使干著「最幸福的工作」,也會有200次辭職的想法、50次摞挑子的糾結。所以,公務員辭或不辭,只是經過權衡之後的理性選擇:辭是因為性價比較低,有更理想的去處;不辭是因為留戀目前的穩定、福利和社會地位,實在無須過度闡釋。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取向,每個時代的人也有自己的價值選擇,他們選擇什麼、不選擇什麼,往往與國家命運和個人的利益驅動息息相關。筆者認為,對於國家來說,應想方設法的去創造一個能夠讓有能力、有理想的幹部一展身手干實事的制度和文化環境,這就需要大力弘揚「民主精神」,營造一種平等、民主、競爭的氣氛,真正實現「優勝劣汰」。對於個人來說,要看清自己,弄清現實,知道自己需要什麼、適合做什麼,再去選擇是否去做公務員。畢竟,做任何事都有機會成本,什麼都能享受到是不可能的。
其實,副廳級幹部辭職從醫不必做過分解讀。公務員就像錢鍾書筆下的「圍城」,「城裡」的人避開了風浪,卻不安於一成不變的生活模式;「城外」的人被社會競爭的巨浪席捲的無所適從,渴望得到圍城的庇護。其實,正如「鎚子」創始人羅永浩所說: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若是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城裡」「城外」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