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從資源環境約束看,我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為此,中央明確提出,要堅持不懈推進節能減排和保護生態環境,既要有立竿見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續的制度安排,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治標治本多管齊下,朝著藍天凈水的目標不斷前進。
一句「藍天凈水」的願景設定,再次傳遞出中央對於環境民生問題的高度關注,也再度升騰了公眾對於建設「美麗中國」的新希望。但是,要將中央關注轉化為強大的執行力,將百姓的希望變成能切身感受到的美好現實,無不需要各級政府、環保部門和相關職能部門真抓實幹、鐵腕執法、鐵腕治污。
當前,霧霾在一些地方已成為污染的「新常態」。環保部日前發布2014年10月份中國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74城市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65.9%,比上月降低18.0個百分點。京津冀地區重度污染天數比例達到22.6%,其中13個城市空氣質量下降幅度較大,達標天數平均比例為40.3%,比上月降低25.4個百分點,低於74個城市平均達標天數比例25.6個百分點;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59.7%,其中重度污染天數比例為22.6%,嚴重污染天數比例為6.8%,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高於74個城市22.0個百分點。面對霧霾的肆虐,公眾自我解嘲「藍天基本靠風」,實際上是社會對治理污染緊迫性和焦慮感的一種表達。除了空氣污染外,水污染、重金屬污染也達到或接近環境承載力的上限。
說得嚴重一點兒,我們一些地方已經走上了「先污染」的道路。在長期的「GDP政績」牽引下,我國以資源極大浪費和不可修復的環境破壞為代價,換取了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但同時也帶來了折磨人心的污濁空氣與不潔水流。這之中固然有部分地方政府唯GDP發展觀、污染企業漠視綠色社會責任的原因,但也與地方政府、環保部門和相關職能部門的環境監管執法不力大有關係。
目前,霧霾治理已經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從頒行《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到國務院常務會議剛剛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都是專門為治理霧霾污染而採取的政策和法律措施。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修訂的《環保法》,也將於2015年1月1日正式實施,這將為環境監管和污染治理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撐。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度強調環境治理的當下,公眾對於職能部門有了更大的期待。在與霧霾等各種污染的鬥爭中,我們不僅要看到「言」,更要看到「行」。只有像鐵一樣堅硬的執法力度,才能實現藍天凈水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