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鄭州多名殘疾人稱:殘聯冬季送溫暖,不送棉衣、被褥,卻給每人發了兩套少女裙褲。他們中的一些男士稱,四五十歲的男士,被送了少女裙褲,心裡感覺特不舒服。寒冬里,對於每個殘疾人而言,他們最為需要的肯定是棉被、棉衣等禦寒物品,這是最起碼的常識。大冬天為他們送上裙子,違背了常態思維,肯定有點讓人難以接受。所以說,不管是殘疾人,還是公眾,自然會發出質疑和不滿聲音。
出現這種現象,很多人都將矛頭指向殘聯工作人員,正是他們不負責任的行為,才戕害了殘疾人的自尊心。的確,如果在送溫暖的方式、時間等方面,稍加註意和留心,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但同時,也不能把板子全部打在殘聯工作人員身上,該現象的出現,其實是當前慈善生態環境下衍生物。
就目前而言,對於類似的慈善愛心活動,還存在著很多弊端和短板。一方面,在慈善捐獻的信息溝通方面,沒有形成暢通機制。比如,被捐獻之人所需與捐獻個人企業的捐贈意願,並不對稱,錯位現象嚴重。另一方面,在捐獻物資的儲備方式上,還存在不足之處。像冬天捐裙子事件,正是因為物資無法得到儲備,只能在物資抵達后即開展捐贈活動,沒有顧及氣候因素。
應該說,愛心捐贈活動,應該本著利於被捐贈者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讓他們得到最貼心的幫助。如果,只是側重於捐獻的形式,而忽略了實質內容,就背離了愛心慈善的本義。東西捐贈了,被捐者領到了,但卻只能擱置一旁,不能用是一回事,最為關鍵的是還傷了他們的自尊心。
事實上,對於這種現象,還是要在捐贈的流程和環節上,進一步跟進和補強。對於捐贈企業及個人而言,應該在捐贈物品時,考慮被捐贈者的現實需要,將合適的物品送出。作為殘聯之類的中轉機構,應該在接受捐贈時,考慮時間、場合、受助人群等,在分類統籌的基礎上,接受並對物品進行妥善配置。
可能,冬天捐贈裙子只是一件小事,但對於殘疾人而言,卻令他們感到難堪和不適。根本上來看,愛心需要表達,行為更需要表現。但是,對於慈善事業而言,不能只是追求表面形式,而是應該真正投入進去,在細節處追求完美,帶著感情去做好每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