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城管委官網更新了前日發布的《廣州市環衛公共廁所專項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簡本)》。在新的報告書中,越秀區的3座新增公廁總造價由原先的3006.5萬元減少為91萬元。荔灣區重建或翻新改造投資估算由原先的1260萬元減少為120萬元。
公廁作為城市的公共基礎設施,已成為現代城市文明形象的窗口「明信片」,是便民利民的民生工程。但廣州市城管委發布「廁所3000萬造價」,引髮網友的熱議,事後回應稱「環評單位算錯了」,新報告中全市總投資額減少了4000萬。
首先,廣州市城管委及時公開公廁造價信息,保證信息透明的做法值得肯定。表明了城管委工作人員公正廉潔、問心無愧,敢於接受群眾的監督。「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城管委發現錯誤后,立刻修正,發布新報告,再次接受群眾檢閱,時刻保證部門信息的公開透明。
但是,新報告減少了4000萬,前後金額的巨大差異不免讓群眾心中掀起質疑的波浪,產生不良的社會效應。是否存在「貓膩」?是否推卸責任給「環評單位」?事實上,群眾監督最希望看到的是數據的可靠性,希望納稅人的繳款分文不少地用在便民利民的基礎設施建設上。因此,為避免此類滑稽事情再次發生,工作人員應該反省這次工作的失誤,總結經驗教訓,在今後的工作,城管委職員應該站在群眾的角度上,多多考慮他們的心情,應該多次核查,反覆檢驗,保證數據的科學真實性。讓自己多一點嚴格,多一點認真,少一點「鬧劇」的錯誤。
作為管理者與服務者的各部門應該各司其職,嚴以律己,切實保證工作的嚴格,莫讓「公廁造價千萬元」的事情再出現,更加應該繼續讓更多政府的信息公開透明,接受群眾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