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繼續收費的原因,被歸結為「還不清貸款」,這似乎是一個再正當不過的理由——既然沒有還清,自然要繼續還,政府總不能賴賬吧?問題是,還也得還得明白和舒心,如果在還錢時,一方面不知道這些錢是不是該還的,還的錢有沒有還在「刀刃」上,另一方面又發現很多人在還錢時沒有跟自己「同甘共苦」,而是藉機過上了富日子,那麼,人們在還錢的時候自然就會生出意見,甚至是反感。
所以,應該弄清楚「還不清貸款」的真相是什麼,以及人們為何對延長收費充滿意見,如此,才能理順人們的思路和撫慰人們的心理,讓人們在交費時心平氣和一些。這就需要對「還不清貸款」作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前者能讓人明明白白地交費,後者則讓人在交費時能夠少一些怨言。如果繞開這兩重判斷,「還不清貸款」就會成為公眾的心病,就會成為抵觸情緒的起源。
具體地說,首先應該對「還不清貸款」作事實判斷。一是,到底有沒有還完,有沒有到期?這需要用事實說話。若還完就應該停止收費,若到期也應該按期終結收費,不能來一點含糊。同時,還需要釐清一個問題,那就是「統貸統還」是否存在糊塗賬,是否合理?很多收費公路其實已經還完欠賬,但因為「統貸統還」的政策,又不得不承擔還款的責任,這無疑加重了人們的負擔,也讓還完貸款變得遙遙無期。
二是,所收費用是否用到了「刀刃」上?顧名思義,公路應該免費,但因為先前建設費用的問題,預籌的社會性資金就需要償還,所以需要對外收費,這沒有問題;只是在此背景下,經營性公路的贏利應該是節制的,應該是微薄的,應該保證所有費用用來還款,不能閑置、挪用、私用。如果,在還貸的過程中總是可以夾雜私利,就會有人希望一直還不完、還不清。這是一個常識。
如果說,事實判斷容易弄清楚,那麼,價值判斷中的分歧就似乎更難彌合。比如,收費中知情權和話語權問題。之前,那麼多事實之所以是模糊的、缺失的,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知情權的缺少。當高速公路部門覺得這些信息公眾無需知情,只需要知道交多少錢時,公眾無疑處於信息弱勢的位置。這種劣勢不是公眾願意看到的,他們當然需要更多事實信息作出判斷;但在慣性收費思維中,公眾卻被視為是沒有必要知情的收費對象,這種價值上的分歧,導致了公眾沒有知情權,也沒有話語權。所以,「還不清貸款」就成為確定結論,公眾即使百思不得其解,也只能照單全收。
再比如,還貸過程中「獨樂」還是「眾樂」的問題。本來,困難面前應該同舟共濟才對,那些高速公路公司和企業應該節制贏利的衝動,扮演好一個體貼收費者的角色,如此才能「眾樂」;但遺憾的是,先吃苦后享樂的思維在收費過程中有些顛倒,一些企業和公司更是習慣了以「獨樂」的方式,分享收費所帶來的種種紅利,即便這讓人感覺反感。如果缺少了應有的價值追求和大局意識,只看到眼前利益和部門利益,那麼,「還不清貸款」就可能成為一些收費部門最理性的選擇,甚至為之可能不惜弄虛作假。這個現象,可從一些公司和企業的高福利中看到端倪。
經營性公路有其成因,也有其歷史貢獻。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在其收費與延長收費的過程中,一些事實出現了模糊,一些價值出現了錯亂。這也是目前高速公路延長收費時,面臨的實際問題。若看不到這一點,以一句簡潔但含糊的「還不清貸款」作為收費理由,公眾的反感情緒就可能繼續發酵。這不利於高速公路收費工作的開展,也不利於政府形象的塑造。所以,必須對「還不清貸款」作全面的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以此來引導公眾的情緒,維護公眾的利益,指引高速公路的建設和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