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涯論壇有網帖舉報稱,珠海市交通運輸局培訓科一科長長期與他人妻子保持曖昧關係,並多次發生性關係。記者從該局獲悉,目前該官員已被停職檢查,並在接受進一步調查。
又是一起官員「車震門」事件,和以往的類似事件一樣,經過網路的曝光,進而在洶湧的輿論圍觀下,涉事官員被停職檢查。根據報道來看,涉事官員與他人妻子通姦長達四年之久,如果不是女子丈夫無意中發現,該事件恐怕很難被曝出。
梳理整個事件,可以看出,通姦女子的丈夫並沒有選擇其他舉報方式,而是選擇了網路曝光。那麼,作為男人,對於妻子如此見不得人的行為,竟然敢於呈現在公眾面前,究竟為何呢?對於這種家醜,一般人唯恐避之不及,為何該男子竟晾曬在大庭廣眾之下呢?
其實,之所以涉事女子老公選擇這種方式,背後具有深層次的原因。一方面,對於當地紀檢監察機構,該男子缺乏信任感,不願意通過這種途徑進行舉報。另一方面,輿論圍觀的效果確實不錯,一旦被公眾廣泛知曉和傳播,必然會推動相關部門及時有效的解決。
事實上,過度依賴於網路圍觀,通過公眾目光的聚焦,來倒逼事件快速處理值得反思。公眾不選擇正常的監督舉報方式,從側面反映出了該制度還存在缺陷,不能完全滿足公眾的需求。雖然,依賴於輿論的作用,通過公眾的廣泛關注,對紀檢監察機構施壓,進而扳倒行為不檢點的官員。但是,輿論圍觀並不是長久之計,不僅效果有限,而且還裹挾著隱私保護的權利選項,容易帶來負面作用。
這就說明了,當前的監督舉報處理機制,還需要進一步補強和完善。對道德低下、違法違紀的官員,還需要在透明籠子上多下功夫,讓外部的監督制約成為一種常態,不給其留下任何自我放縱的空間。長達四年的「車震」,本身就說明了,當前對官員的監督制約制度,還存在重大的紕漏,不能及時發現某些潛藏在官員隊伍中的蛀蟲。
進一步而言,如果公眾都依賴輿論圍觀的力量,而忽視了我們的監督制約制度模式,就可能陷入到無序規則之治中。虛擬環境中的圍觀,缺乏嚴謹、規則的程序框架,各種聲音也是魚龍混雜,更容易偏離法治軌道,甚至對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因此,對於輿論圍觀,應保持克制和審慎,而不是將其當成監督舉報官員的萬能法則。
說到底,若要讓某些道德敗壞的官員無處遁形,不能總是寄希望於網路的輿論影響,而是要在監督約束制度上做足文章。唯有如此,才能暢通公眾舉報渠道,讓公眾監督步入正軌,讓透明的籠子更加牢固和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