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褲衩」到「馬桶蓋」,從「銅錢樓」到「秋褲樓」……近年來,全國很多地方都出現了造型雷人、造價不菲的「奇怪建築」,引起不少網友的瘋狂「吐槽」。
誰該為「奇怪建築」負責?建築設計者自是脫不了干係。在國內建築設計領域,「求高、求大、求洋、求怪、求奢華」的設計之風蔓延,這樣一種失衡的建築價值判斷,導致越來越多的設計者將「創意」等同於「奇怪」,而一些國際著名設計師也將中國視為絕佳試驗場。在扭曲的市場選擇面前,許多設計者選擇屈從於市場,甚至淪為市場的奴隸。但又是誰創造了這樣一個扭曲市場?這才是「奇怪建築」背後的真正責任人。
媒體新近的一項調查指出,81.1%的受訪者認為決策者和審批者應為「奇怪建築」負責。倘若決策者和審批者能夠嚴格把關,堅持科學態度,堅守程序公正,斷不會產生如此多的「奇怪建築」。問題是許多決策者和審批者常常以個人喜好進行判斷和決策,甚至自詡為某某城市規劃「總設計師」。如此一來,建築規劃只要迎合決策者和審批者的口味即可。正是因為有太多的「拍腦袋決策」,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奇怪建築」被允許付諸建造。
遺憾的是,即便知道哪些人應該為「奇怪建築」負責,卻沒有辦法讓他們負責。因為「奇怪」很難作出定性判斷,即便有無數網友吐槽譏諷,但設計者、決策者、審批者定會想出各種各樣的理由,為自己的建築辯護,同時埋怨網友的「不懂」。在已經誕生的這麼多「奇怪建築」中,還沒有看到哪一個承認「奇怪」的,也沒有任何專業評判機構作出過判斷。
更為重要的是,即便認定為是「奇怪建築」,同樣沒有有效辦法追究相關人的責任。雖說在決策審批過程中充斥著領導意志,但要知道領導貫徹意志都是「講藝術」的,通常不會有違背既定法律程序的情況發生,自會有「富有領悟能力」的人一起來實現領導意志。對待這樣的「聰明人」,追責的辦法十分有限。從根本上說,原因還在於對權力的限制不夠,特別是「一把手」的權力,以及由此導致的對權力的依附關係——有太多的人和事在權力面前折了腰。
面對形形色色的「奇怪建築」,或許目前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公眾的評判。只要公眾不買賬,即使官方如何宣傳,這樣的建築也不可能成為讓人驕傲的「城市地標」。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健全和完善決策和審批程序,讓更多遠離利益的人參與到決策過程中,保證決策真正代表最大多數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