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2014年城市戶外空氣污染資料庫」顯示,至2014年5月,世界上年平均PM2.5濃度最高的20個城市一半來自印度。報道轉載CNN評論,「儘管在中國很多城市被『灰色濃霧』籠罩,許多居民戴著口罩外出,但很明顯,『20強』沒有一個中國城市上榜,蘭州名列第36位,北京排在第76位」。
世界空氣最差20強中國城市暫未上榜,這並沒有什麼值得慶幸。從WHO的數據和國人的感受中,目前中國國內大氣污染日益嚴重,治理刻不容緩。
近十年間,國內一些大中城市相繼進入周期性大氣污染「漩渦」。2013年中科院院士鍾南山曾指出,「灰霾不光是對呼吸系統,對心血管、腦血管、神經系統都有影響,但是首當其衝的還是呼吸系統」。北京市衛生局數據顯示,2001至2010年,北京肺癌發病率增長56%,年平均增長率為2.4%。全市新發癌症患者中,有五分之一為肺癌患者。儘管癌變和空氣質量的關係尚須進一步論證,但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破壞性顯而易見。
中國的國家形象和大氣治理能力也一次次面臨考驗。比如近在眼前的2014年APEC會議,北京市政府發布通告,會議期間部分在京單位進行調休,車輛單雙號限行。這樣大規模減少市民出行來保障會議召開的力度,也多出於目前大氣自我凈化能力不足的考量。據10月28日河北廊坊新聞網報道,APEC期間廊坊保定也將配合北京,擬定放假方案。
從可借鑒的國外大型城市發展經驗看,要想從根本上治理大氣污染,必須痛下決心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摸清導致大氣污染的源頭。報道指出「在中國導致霧霾的兇手之一是焚燒秸稈」,這或許是來源之一,但焚燒秸稈的做法由來已久,而霧霾卻在近十年尤為嚴重,可見,其他的污染源更不容小視。
其次,調整經濟發展模式,升級產業結構,將粗放式發展的重污染企業排除在審批範圍外。這不僅是大氣治理的需要,也是國家經濟長久發展的需要。
第三,嚴懲只污染不治理的企業。讓以污染換效益、以健康換髮展的企業不敢抬頭,徹底打消污染企業的僥倖心理。
在世界上227個國家和地區、數以萬計的城市中,我們的城市空氣之差已「名列前茅」。各級政府要大刀闊斧治理污染,讓蔚藍的天空、清潔的空氣早點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