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台灣地溝油摻入食用油的風波鬧得沸沸揚揚之時,波音中國提供了地溝油的另一用法:製作航空燃油。10月22日,波音中國宣布其參與建立的航空生物燃料示範項目正式投入運營,該項目能將廢棄食用油即地溝油轉化為可持續航空生物燃料,其日產量目前為0.5噸。
「變廢為寶」,這種事聽起來總讓人心潮澎湃。尤其是像地溝油這樣讓國人痛恨到牙根痒痒的萬惡之物,如何處理的問題一直以來是整個社會都在關注的問題。現在,地溝油可以變成航空生物燃料,似乎讓中國源源不斷的地溝油找到了一個高大上的新出路。那麼,靠用「提煉成航空生物燃料」的方法來徹底解決中國的地溝油問題靠譜嗎?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對「地溝油變航空油」的成本之高和生產效率之低問題,需要有個清醒的認識。新聞中報道,初步估算,這一新工藝製得航空生物燃料產品的成本,為現在石化航油的2倍。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政府補貼,僅靠市場模式去銷售這種航空用油,價格至少為石化航油的2倍。其實,關於這一問題,荷蘭SkyNRG公司早已證明過了,在2012年,這一企業在中國上海採購了2000噸地溝油去提煉生物煤油,可是,SkyNRG公司總經理德克表示,由於原料成本和技術問題,該公司的這種地溝油燃油的價格是普通飛機燃油的3倍多。他們之所以能夠堅持,是因為荷蘭政府補貼較多。再加上,產量極少、生產效率低下以及運輸難題,指望以「地溝油變航空油」的方式解決中國地溝油問題,現在只能是一個美好的設想。
其次,地溝油能不能「變廢為寶」的問題,與地溝油能不能上國人餐桌的問題,完全是兩碼子事,不可同日而語。地溝油「變廢為寶」只是一個「疏」的問題,即地溝油的處理方式多了一種。而解決地溝油這類食品安全問題,關鍵還得依靠監管,也就是「堵」:一是,立法層面要有重典的態度;二是,司法和行政層面要有嚴格的執行和處罰。以此,對那些從事地溝油販賣加工的不法分子構成強有力的震懾和打擊。
地溝油「變廢為寶」的實驗並不少見。除了這種變成航空用油的技術之外,中國某大學還實驗研發成功了地溝油製備選礦藥劑的綜合利用技術,還有一些科研人員通過實驗證明了地溝油能夠生產乙醇,能夠變成沼氣,廢渣還能夠轉化成農業肥料。然而,這些實驗與技術創新,一旦放到現實層面,就根本是「不食人間煙火」、好看而不中用的花哨把戲。
在地溝油缺少權威檢測辦法、能不吃地溝油還靠運氣的當下,地溝油的問題先是一個「不能上餐桌」的問題,而不是一個能變成什麼寶貝的高大上問題。更靠譜的做法是,仍然要實現食品監管上的制度化、常態化:讓那些生產地溝油的人進入牢籠,讓那些使用地溝油的餐廳永遠歇業,讓每一桶泔水都實現「實名制」,政府也應該建立起合理科學的地溝油收購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