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市場監測數據,目前國內採暖動力煤價格維持在每噸430元左右,已較6年前下跌約三成。今年的採暖季,濟南、青島、呼和浩特等多地卻選擇繼續執行6年前的收費標準。
一方面是「聯漲不聯跌」的煤熱聯動,「半身不遂」愈發凸顯。而另一方面,近幾年漸趨惡化的冬季空氣質量,頻頻上演的「雲蒸霧罩」,促使不少供熱企業斥巨資上馬環保設備和工藝,同時水價、電價、勞動力成本都在侵蝕煤價下跌帶來的紅利。
此外,供暖管道損耗、部分房屋保暖性差等誘發熱量損失,再加上面積計價測不準熱量實際使用值,熱量計價又遭遇實際推廣難,供熱成本究竟幾何,又有多少實際測算與大體推測的成分?這些賬本目前都不清晰。
而且,煤炭已不再是冬季採暖的唯一動力來源,北方有部分城市正逐步從燃煤供暖向燃氣供暖轉變。譬如烏魯木齊在2012年便將天然氣供熱範圍拓展到76%以上的城區。隨著時代變遷,煤炭價格的標桿作用已不像過去那麼明顯。
與煤價掛鉤的煤熱聯動,最後落入「動彈不得」的境地。居民抱怨不斷,企業似乎也有苦難言。只見召開聽證會然後漲價,不見地方政府公布價格形成機制、做足解釋工作。我們是否應該反思將煤價與採暖費簡單掛鉤的設計是否合理,民生領域「光做不說」的工作方式是否得當?
加強頂層設計,並非一句空談,而要從人們熟悉的社會生活細節著手。至少別再讓立意良好的「煤熱聯動」懊惱了百姓、為難了企業、尷尬了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