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過書的人都知道,書籍夾帶活頁廣告,常見且泛濫。只不過,人們大多時候當成垃圾扔掉,不悅卻不以為意。可沒有想到的是,這些夾頁廣告,竟然連進入課堂的教材都不放過。看來,無孔不入的商業廣告,不僅傷害我們的閱讀體驗,還污染著教育的純凈土壤。
出版商枉顧《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啟動義務教務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修訂送審工作的通知》中附帶的《義務教育教科書編印規範》規定,違背「教科書內不得有廣告內容」的要求,將廣告插入或植入學生教材,想錢想瘋了吧!如此行徑,不但有損教材的莊重,更是干擾孩子們的學習,甚是惡劣。
唯利是圖的出版商走上功利迷途,教育主管部門和教育機構總該清醒吧。可令人費解的是,使用夾帶廣告教材的肇慶中學,以「使用什麼教材是由肇慶市教育局決定的」推給當地教育局,而當地教育局又以「可能是審查開始的時候沒有發現這個問題」的借口來推脫。誰都不願意承擔責任,就任由教材這麼被商業廣告所污染嗎?
教材從編撰,到出版,到發行,最後發放到學生的手中,應該層層嚴格把關。但是從進入課堂的這套夾帶廣告的教材來看,不難發現各個關口存在失守的現象:在編撰出版的關口,出版說明中有近半篇幅介紹教材的配備產品,這應該是跟學習內容無關的,而被印上教材,到底是怎麼把關的?而發行的關口,這些夾頁廣告為何能夠置入教材中,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難道不用審核檢查嗎?
教材出爐的各個環節漏洞百出,任由商業廣告方式侵入,把關不嚴的背後,讓人不得不質疑這背後隱藏著利益輸送。寫入出版說明的廣告為什麼不剔除,教材審查機構是疏忽還是有意放行?夾頁廣告為何得以置入,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熟視無睹,到底又是何緣故?所有詭異的現象,都沾染著利益交易的嫌疑,不然商業廣告憑什麼出現在教材之中。
在商業的侵蝕下,教育已然不是純粹的土壤。學校和教師異變成推銷員,已經不再是新鮮事。推銷教輔等產品,已經有違師德師風了,如今,教材這最後的神聖和潔凈之地,也不能免於商業化的流毒?讓人憤怒,更讓人心痛。
教材的嚴肅,代表著教學的莊重,教育的神聖。任由商業銅臭污染校園、課堂,甚至教材,給教育帶去的必然是惡劣的後果。教育不能成為商業的奴隸,教師、學校、教育主管部門不能成為學生利益的背叛者。而面對夾帶廣告的教材,需要相關的部門把守好關口,避免知識的芳草地淪為遍布商業廣告的垃圾站。
救救被商業廣告污染的教材,救救被商業包圍和利益綁架的教育。去除教材上的廣告,需要監管發力,更需要學校擔負起責任,需要出版商的自覺自律。為了眼前小利,誤了孩子、誤了教育,不僅辜負時代,更是遺患未來。教材不能被商業廣告污染,教育不能被商業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