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創新改革科研經費管理體制,才能出世界級科研成果

作者:智園行方  於 2014-10-22 16:3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時論雜談|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中國2013年公共財政科技支出超過5000億元,而1978年僅為52億多元,不到40年,財政科技投入增長了近100倍,但中國科技論文被引用次數平均為6.92次,而世界平均值為10.69次,與世界科技強國差距明顯,真正世界級的科研成果和大師級科學家鮮有出現。

  科技投入增加迅速,但真正有價值的科研成果不多,特別是世界級科研成果匱乏,其實是個老問題。而且,不僅僅是科技領域,人文社科領域也存在這個問題。客觀而言,科技成果,包括人文社科的學術研究和國際接軌,本身就不僅僅是錢的問題,也是時間和教育問題。凡事都有個過程,特別是科研,有時候需要時間和基礎的積累。而中國改革開放,高等教育和科研恢復正常狀態的時間只有30多年,要求中國立馬出世界級成果和大師本身就不現實。  

  這麼講並非為中國科研界辯解,只是陳述一個因素。必須承認的是,中國科技投入,特別是財政科技投入如此之大,出不了好的科技成果確實是個問題。其實各國都會通過財政投入到科技研究領域,但投入的效率和方式有所不同,這就是科技體制的差異。而科技體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國科研水平的提升。  

  歐美髮達國家就不說了,近鄰日本、韓國,從科學水平基礎上說,若干年前和我們差不多。但這些年,他們的進步有目共睹。譬如日韓在電子信息產業等技術領域的進步,特別是將科技成果轉化成商業上的成功,實在是令我們汗顏。事實上,他們信息產業也是在政府的扶持,包括大量的財政投入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不同的是,基礎研究方面,他們的財政科研投入配置方式不是由官員來決定,而是更多靠同行評議;同時產業技術方面的研究,更是引入了市場手段,將創新的主體交給企業。  

  所謂學術的交給學術,市場的交給市場。相較而言,我們的科技投入,很大程度由各級官方機構來主導,行政化、官僚化嚴重影響了科技資源的分配。譬如最近被取消院士頭銜的李寧,作為「學術帶頭人」,其更像一個科技界的官員,壟斷和決定太多的學術資源,最終中飽私囊,但評上院士后卻不再有像樣的科研成果。  

  值得一說的是,以最近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村修二為例。中村修二取得藍色發光二極體(LED)研究成果的時候,只是在四國島上的德島市內一家名為「日亞化學」(NichiaChemicals)的小公司工作。這也提示我們,有必要改進現有的科技體制,即便是財政投入的科技研究資金,也應該通過市場手段,讓小微科技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分一杯羹。  

  總而言之,必須改革目前行政化主導的科研體制,引入市場機制,讓市場配置科技資源。不僅讓創新人才脫穎而出,還要通過合理的晉陞和利益分配機制,激化他們的創造力,讓財政科技投入效率更高。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23:0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