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公交卡押金為何屢被質疑

作者:智園行方  於 2014-10-14 17:1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時論雜談|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關鍵詞:公交卡

 

近日,媒體一條消息引發熱議。據住建部IC卡應用服務中心數據,全國有約4.2億多張正在使用的城市公交IC卡。據了解,僅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城市的押金總額超過10億元,以每張卡收取10元押金的最低數額計算,全國公交卡逾42億元押金如果存入餘額寶,一年利息可達上億元。更令人驚異的是,這筆巨款的一部分以「運營」「折舊」等名義被騰轉挪移甚至扣光,最終悄然落入公交卡公司的腰包!

對全國4億多張公交卡的押金借「運營成本」「折舊費」「丟卡不退押金」等方式被層層截留等問題,引起了社會強烈反響。公眾和媒體紛紛質疑:全國公交卡押金餘額到底有多少?公交卡押金如何使用的?國家明文規定的「工本費」為何變成「成本費」?公交IC卡的工本費到底是多少?故意設置退卡障礙是否為侵佔消費者押金?

現階段我國的公共服務,無論是主體、範圍,還是方式、渠道,均發生了重大變化,如何建立健全公共服務監督機制,已成為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所面臨的新挑戰。但是,目前的公共服務一般都由決策部門說了算,相關法律的空白造成公益維權缺乏保障,監督相當疲軟。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社會公眾的監督理念均存在一些認識誤區;我國也尚未制定一部統一的監督法,缺乏對公共財政監督詳細規定;目前我國公共服務監督方式方法仍比較單一和傳統,以人工調查、分析等傳統方式和手段為主,缺乏信息化的現代手段的實質性運用,監督效率過低;由於信息公開不及時、不真實,導致公共服務監督的公信力不高。

這些情況在公交卡押金問題上反映比較突出。一些地方和公交企業對法規、合同約定置若罔聞,甚至以填補公交系統「運營成本」之名,把押金當成了一項「收費」名目。一是標準自訂,高低不均。一張薄薄的交通卡,各地押金標準各異。二是財務紊亂,管理失職。如浙江溫州在專項審計中發現,該市公交公司從公交卡收入賬戶中提取193.53萬元,掛賬其他應付款賬戶贈送給了「有關部門」。三是混用名目,滋生收費。「既收押金,又再收費」的現象很普遍。

公交卡押金成為公益維權的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還有不少「問號」待解。由於管理體制、法律法規等方面還停留在各地自行研究制定,國家有關部門尚未出台統一的意見以加強指導,所以有些爭論難以定奪。但是,如果「押金之爭」曠日持久,將進一步影響公交企業的服務質量,加劇公交企業與市民需求之間的矛盾。就目前情況來看,還是希望有關部門用改革創新的思路,逐步完善目前的一些機制,儘快解決公交卡押金和退卡的問題,莫讓押金之爭再「拖」下去。否則,公眾質疑之聲總是不斷,決策者「衙齋卧聽蕭蕭竹」,豈能安睡?

只有通過公開透明、廣泛參與,才能最終找到合理、合法、符合公眾利益的解決公共服務的途徑。讓公眾明明白白享受,明明白白買單,明明白白監督,明明白白維權,這才是今天討論公交卡押金被質疑的意義所在。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1 13:1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