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陽市綠城小區位於當地黃金地段,樓間距都在50米以上,屬於當地數一數二的高檔小區。不過,這個小區在2010年開盤時,卻賣出「白菜價」:在周邊地產每平方米均價已攀至4000元時,這個小區開盤價只有2000元出頭——這裡的房子只向公務員出售,是一個「公務員小區」,當地民眾對此議論紛紛。
儘管按照當地政府的說法,綠城小區系由當地一家地產公司開發,政府並不插手具體事務,一應手續均按照程序操辦。不過,其中仍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解釋。
其一,作為法人股東的濮陽市機關事務管理局,究竟有沒有在小區的立項、報批乃至減免相關費用等事宜上施加影響?如果沒有,佔一半股權的機關事務局的作用與價值體現在哪裡?而如果有,其行為是不是涉嫌濫用公權力為一個群體謀求利益,甚至乾脆就是一種權力變現?
其二,追逐利益是企業的天然衝動,任何一家企業都不例外,那麼,濮陽這家房企為何願意在綠城小區的建設上只要求3%的微利?而且,即便是這3%,也還要與機關事務管理局按股權分成,這樣的「學雷鋒」舉動又該如何理解?在這處「微利」的公務員小區之外,有沒有與企業達成另外的私下協議——「堤內損失堤外補」?
房企在建設公務員小區過程中「失去」的利益,會不會在其他建設項目中找補回來?如若果真如此,則公務員小區的「低價」,恰恰建立在整個城市房價不斷走高的基礎之上,此消彼長,損害的依然是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還有整個社會的公共利益。
這些年來,民眾每每苦於城市房價畸高,也每每寄希望於政府對於樓市的有力調控,以求房價更趨合理。遺憾的是,這樣的期盼每每落空。在這樣的語境下,很多城市紛紛崛起「高大上」的公務員小區,環境優美、建築合理,價格還非常低廉,凡此種種,不免讓民眾懷疑,此種以「福利」為名派發給公務員的房子,是不是一種變相的利益輸送?
與所有社會群體一樣,公務員當然也需要安居,但如果這種安居建立在透支公共利益、濫用政府權力的前提之下,則無異於對民眾利益的掠奪。
一處處簇新的公務員小區,往往成為一個城市的地標,招搖著也撩撥著民眾情緒。對此情形,有關方面理應引起高度警惕,不要使民眾的怨氣不斷積累,更不要讓公務員小區成為扎眼的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