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日前在全國學校體育工作座談會上表示,要提高小學與高中體育課數量,並將足球作為重點項目,今年起逐步建立與健全四級校園足球聯賽機制。
「珍愛生命,遠離國足」,中國足球的現狀早就讓廣大球迷傷心失望。這一次,教育部不僅僅要建立健全四級校園足球聯賽機制,而且要通過「招生考試政策」來疏通足球人才成長通道。
有人期待教育部的出手能「拯救」中國足球,真正做到足球運動「從娃娃抓起」,也有人質疑「病入膏肓」的中國足球怎能靠校園聯賽「起死回生」。教育部此舉效果幾何?讓我們拭目以待。
不過,中國足球的事歸根結底還是該交給體育總局,相信教育部的想法還是希望藉由足球運動提升青少年體質。
作為普通家長,對於教育部相關舉措的成效,筆者最關心的不是中國足球能否雄起,而是能不能讓孩子更健康、快樂地成長。客觀地說,這些年來素質教育的比重雖然越來越大,但是圍著考試轉、體育課不太受重視的情況依然存在。袁貴仁部長要求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這一點值得點贊。
但是通過招生考試政策疏通足球人才成長通道,會不會讓足球步「奧數」的後塵?這也令人有些擔心。此外,成功的教育最講究的就是「因材施教」,如果被認定為「足球後備人才」就可以享受更多的招生入學優惠政策,那麼適合打乒乓球的、適合游泳的孩子,會不會都轉行去踢足球?
所以我們期待的是,「校園聯賽」的方式不要僅僅局限於足球,甚至不要僅僅局限於體育,而是應該儘快拓展到各種對素質教育有益的項目當中去,讓孩子們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可以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自己喜歡的項目來充實校園生活、強健身體素質。
還是那句話,教育部不是體育總局,更需要關注的是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球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