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3月9日與到訪的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舉行會談。雖然默克爾提及二戰歷史一時間引爆輿論,但是面對七年來首次訪問日本的默克爾,德日均重視與對方發展友好關係的意圖顯而易見。對於敏感的歷史問題,雙方都採取點到為止的策略,試圖淡化外界對兩國的評論。
值得注意的是雙方協調了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對俄立場,並將共同推動聯合國安理會改革。日本是德國在亞洲地區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德國則是日本在歐盟的最大貿易國。默克爾第三次擔任德國總理時,其率領的基民盟、基社盟與社民黨組建大聯合政府的聯合組閣協議一改以往的態度,明確提出重視日本,德國今後有可能調整此前過於重視實際利益的外交了。日媒開始歡呼:德國開始將亞洲外交的重心逐步從中國向日本轉移,雖然在經濟層面德國依舊重視中國,但將重心向重視人權的價值觀外交轉移的趨勢已不可阻擋。安倍也在9日會談后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日德享有共同的民主主義立場和價值觀,兩國希望在多個領域加深合作」,默克爾附和道:「這是兩國強化合作的良機。」
然而兩國要謀得牢固的雙邊關係卻不是容易之事。事實上,對德國來說,日本這個「重要支柱」並不比中國更重要。默克爾上一次到訪日本還要追溯到7年前。2008年7月,默克爾為參加八國集團首腦(G8)北海道洞爺湖峰會赴日,期間她並沒有與日本領導人深入交流。7年過去,日德關係接近塵封,兩國領導人極少往來,而在這7年時間內,德國在亞洲完全倒向了中國。雖然2014年安倍成功訪德,但那也是時隔5年日本領導人訪德。用德國媒體的話說,德國似乎忘記了日本的存在。
此次默克爾訪日與安倍會談主要談論的是烏克蘭問題。儘管德國和日本一再強調他們「共同的價值觀」,甚至互稱「精神上的鄰居」,日本希望借默克爾的一點光,企圖將自己置身於德國的道德高地,但德國對日本的不信任是明顯的。這是德國聰明之處,也是德國政府不得不為之的體現。因為在歷史問題上,德國很清楚中國對日本的態度。如果德國的舉動讓中國哪怕錯以為在歷史問題上德國為日本撐腰,那顯然會遇到來自北京的「懲罰」。在不刺激日本的前提下,鑒於中國對德國的重要性,默克爾必須關照中國的情感,中國才是德國亞洲外交政策的核心所在。
2013年12月默克爾第三次連任德國總理,距離上任不到一年時間便於2014年7月到訪中國。並且那次訪華,默克爾首站選擇偏遠的中國西部城市成都。這透露出兩個信號,首先,凸顯中德關係的密切,常來中國的默克爾希望深入了解中國全貌;其次,訪問成都暗示德國未來對華經貿合作將更加深入,中國西部也成為德國重要的投資地區。默克爾訪華僅僅三個月後,2014年10月,李克強出訪歐洲三國,德國是他此次歐洲之行的第一站。雙方提出在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框架下兩國著力發展創新夥伴關係。而與此同時,日德關係仍在徘徊。2014年安倍訪問德國未受到全球媒體的重大關注,《朝日新聞》甚至認為日本與歐洲領頭羊德國日漸疏遠是導致日本在歐洲存在感下降的重要原因。這也可以視為德國長期以來不重視日本的必然結果。
如日本所言,德國確重視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中國之於世界不再僅僅是如「世界工廠」般簡單的生產基地。中國崛起對全球的震動將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忽視的。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不再局限於經濟,全球格局也會因中國的強勢歸來而發生深刻變革。這點,德國豈能不知?日本只以經貿論中德關係,顯然是不自信、同時也是對現實認識不清的直接表現。退一步說,對德國而言,假如只有經貿關係在支撐中德,那德國絕不會因為虛無的所謂價值觀。
當東北亞以及亞洲成為世界的重心,當俄羅斯向東看的策略越來越清晰,德國必須重視東亞國家的影響力。中國的經濟活力以及其對俄羅斯的支持使得德國並不敢掉以輕心。訪問日本的同時在歷史問題上表態是德國贏得中韓認可的捷徑。在不直接批評日本的情況下,德國在歷史問題上表明立場十分安全有效。
此外,在對美關係上,德日歧路分明。歐洲國家中,德國的地位無人能及,「歐洲盟主」之相日益顯露。但是在歐洲還有兩股強大的勢力——美國和俄羅斯。俄羅斯非歐盟國家,權且不論。而習慣當世界警察的美國對歐洲的動向步步監視。對此,德國充滿怨言。德國更希望建立以己為首的新歐洲,與美國分庭抗禮,美國的指手畫腳顯然不能令德國感到滿意。這是近年來德國外交走勢,已廣為人知。另一方面,日本則是美國的鐵杆盟友。雖不能稱徹徹底底的唯美國馬首是瞻,但日本的重要外交政策均要看美國臉色,就連日本並不心甘情願的對俄制裁也是因為收到了來自華盛頓的指令。日本也沒忘記,1997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日本提出了由日本主導的「亞洲貨幣基金」組織構想,但在美國和IMF的干涉下夭折。日本自知忤逆美國的後果,即使不是真心,也必須在政策上跟從。
相反,德國為領導建立更獨立的歐洲,逆美國而行。從施羅德政府強烈反對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政策,到默克爾驅逐美國駐德國情報站站長、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NATO),德國的反美色彩愈加濃厚。因此,對美態度上,日本和德國不可能處於同一水平線。
當然,不排除德國和日本有走近的可能。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並且德國願意在歷史認識上同情並幫助日本,那麼中國將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驗。首先,那可能促使中國審視自己在歷史問題上追究日本責任的做法是否過火;其次,德國代表歐洲的聲音,中國必須顧及歐洲對於自己的評價。然而假設只是假設,考慮到中國在相關問題上對日本的警告與規勸、日本對鄰國中韓的認罪態度之頑固、德國與中國的巨大戰略利益共同點,德國怕不會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德國也不願意看到本來光輝的認罪形象會因為日本頃刻崩塌。
縱然德國日本在對俄制裁上均採取保守策略,但是空洞的共同價值觀不會為兩國外交關係帶來實質性的改善,德國日本要接近彼此,中美都是難以逾越的大山,默克爾無需討好安倍,安倍也無法從德國獲得什麼可炫耀的政治資本,安倍的戰敗夢魘仍在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