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傅瑩:出名是個負擔 有些人是故意的

作者:jessica雪桐  於 2015-3-11 14:1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最近內地電視台上有一個熱播的節目,我不知道你看不看,叫「奔跑吧,兄弟」,這裡有內地的年輕人,也有香港的年輕人。我特別感興趣,覺得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團隊里每一個人都要努力,大家齊心協力,如果有一個人跟不上、失敗了,整個團隊就過不了關。其實兄弟之間也是這樣的,生

  當中就是這樣,還是多積累正能量,有些問題商量商量不是辦不了,不是解決不了,我覺得都好商量。但是如果都集中在負能量上,該辦成的事也很難辦成。所以,我覺得內地和香港之間的關係,還是希望去化解一些誤解、分歧,還是要一起往前走。

  4日,滿頭銀髮、面帶微笑的大會發言人傅瑩步入會場,她用一句「羊年吉祥,闔家安康」開啟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首場發布會。

  作為全國人代會設立發言人30多年來的首位女性發言人,傅瑩獨特的風格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一個多小時的發布會中,傅瑩共回答中外記者提出的15個問題,其中不乏涉及人大代表違法、反腐如何「治本」等「刁鑽」提問。日前,傅瑩接受新京報記者書面專訪,講述如何準備3月4日新聞發布會以及擔任全國人代會發言人的感受。她表示,在全國人代會新聞發布會上回答問題不是為了炒作小道消息,而是準確傳播大會信息。

    ■ 印象

    傅瑩「柔中帶剛」傳遞中國聲音

  無論是在發布會場內還是場外,傅瑩與人交談時總是面帶她標誌性的笑容,她用「柔中帶剛」的方式向世界傳遞中國的聲音。

  今年是傅瑩第三年擔任全國人代會發言人,在將近一個半小時的發布會上,她的發言多次引發現場記者的共鳴。

  面對敏感問題,傅瑩總是能「柔中帶剛」一一化解,這一點特別體現在今年發布會上。路透社記者提問中國今年是否準備上調國防預算?如果上調是否會超過去年?面對這個兩會新聞發布會「必答題」,傅瑩先是幽默地與記者互動,隨後鄭重闡明中國是大國,需要有能夠保衛國家安全、能夠保衛人民的軍事力量的立場。

  在回答如何治理霧霾問題上,傅瑩同樣「柔中帶剛」,她先是以話家常為開場白,她微笑著說,「今天早晨我拉開窗帘,看到藍天白雲,真是心裡頭充滿了感動。」當談及一些有法不依、破壞環境的行為時,傅瑩則嚴肅表態,這個環保法被稱之為「史上最嚴的環保法」,是「有牙齒」的環保法,對污染是「零容忍」。

  除了「柔中帶剛」,傅瑩在發布會上還喜歡用生動的故事和例子回答記者提問,例如,傅瑩說香港和內地應該多念彼此的好,她用熱播節目《奔跑吧,兄弟》為例,強調兄弟之間應該齊心協力,「多積累正能量,有些問題商量商量不是辦不了,不是解決不了。」

    【發言準備】

    向智庫學習通俗易懂表述專業素

  新京報:這次發布會你回答了15個問題,涉及反腐、環保、軍費、香港政改、食品安全、國家安全領域立法等10多個領域。你在會前如何準備這些話題,需要搜集哪些資料?有哪些側重點?會著重準備哪些問題?

  傅瑩:每年發布會之前,我們都要通過多種方式廣泛了解社會和媒體關注的熱點,在此基礎上,收集資料,準備回應各類問題。大部分涉及法律的基本材料都是人大各專門委員會和常委會法工委提供的,有很多內容源自張德江委員長的常委會工作報告。

  需要花工夫的是把專業素材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表述。對每一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事實是什麼,在此基礎上琢磨如何表述才能最有效地傳遞信息。

  無論從人大工作的角度,還是從民眾關注的角度看,對發言人的期待之高,對信息的需求之大,絕不是個人知識和智慧所能及的。我在準備過程中充分聽取了來自不同方面的建議和意見,包括人大的同事和智庫學者。

    【敏感問題】

    回答任何問題都不是為了炒作小道消息

  新京報:每次發布會都會有不少敏感問題。萬一有記者問起來,你是否已經作了相關的準備和口徑?

  傅瑩:準備時肯定是要儘可能全面,事前也會與媒體人士座談,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關注。原則上講,凡是大家關心的問題都應該有所回應。

  同時,人大的新聞發布會是很嚴肅的平台,回答任何問題都不是為了炒作什麼小道消息,而是準確傳播大會的信息。

    【履職感受】

    為轉型啃了不少大部頭書「出名」是個負擔

  新京報:從外交部到人大外事委員會,你認為最大的變化是什麼?擔任全國人代會發言人最大的難點是什麼?

  傅瑩:在這個年齡轉型,對我來講難度是比較大的,一生積累的知識和經驗都在外交的領域,而現在的工作涉及內政的諸多領域,尤其要學習法律方面的知識,常有吃力感。為此啃了不少大部頭的書,仍是一知半解。主要靠兩年來參加大量的立法審議實踐工作,努力儘快進入角色。

  困難是挺多的,一不留神還會被當作「名人」娛樂了,甚至有人把自己的文章冠上我的名字在網上傳播。「出名」是個負擔。

    【記者提問】

    發言人需懷著尊重的心態去面對任何問題

  新京報:你怎麼看發布會上外媒和國內媒體、以及中央媒體和都市報提問的區別和差異?你給這次的記者提問打多少分?給自己打多少分?

  傅瑩:我不善於量化評判,說不來多少分。感覺國內媒體了解國情,提問更有針對性,難度大一些。外媒對中國情況了解不深,有的還帶有偏見,回答這類問題的難度在於分寸的把握。

  無論是中國記者還是外國記者,都代表了很大的公眾群體,發言人需要懷著尊重的心態去面對任何問題,才能實現傳播信息的目的。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9:4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