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10日中午會見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這是中日兩國首腦自2012年9月以來首次舉行正式會見。從11月7日中日達成四點共識,到11月8日中日部長級正式會晤首次解禁,再到11月10日中日首次舉行首腦會談,外界普遍認為中日關係已經回暖。但從媒體公布的習近平安倍會晤現場照片看,二者的會談氣氛並不熱烈融洽。習近平全程黑臉無笑容,並換了一條灰色的領帶。事實上,此前9日安倍抵達北京時也並沒有感受到中日關係的暖意。9日與安倍同期抵達北京的普京等國家元首當天就受到習近平親自接見,普京抵達時中國派出了中央辦公廳主任栗戰書前去接機,即便是一般性的國家首腦抵達,也是有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接機,然而安倍下飛機並沒有中國外交部官員迎接,媒體公開的照片中迎接安倍的只有儀仗隊。這尤可見中日關係回暖的論調並不真實。分析人士認為中日關係改善的基礎並不具備,習近平會安倍只是作為APEC東道主的基本禮節,是象徵性的禮遇,並不代表中日關係已經改善。
雖然中日關係長期陷入僵局對兩國都不利,但是中日曾經兩度開戰的歷史,日本右翼執政拒不反省歷史的現實使得中日關係緩和的條件並不具備。即便中日兩國恢復對話,習近平與安倍舉行了首腦會談,也並不能改善日本國家整體右傾化的趨勢,改變不了安倍致力於脫離戰後秩序的國家目標。這些註定了中日關係目前在任何層面的改變都沒有充分的基礎。
在觀察人士看來,中日關係徹底轉好是需要在兩國關係的實質層面有了長期保持良好關係的土壤才能發生的,而培育這種土壤的前提條件是中國在經濟上完勝日本,在軍事上壓得住日本,在政治上孤立得了日本。這並非一日之功,也並非在一兩年內可以完成。在這個時期到來之前,中國就應該忍受著一段時間雙邊關係不睦的不利之處。在這樣的背景下關照APEC會議召開之前中日姿態突然轉暖,APEC期間習近平首次與安倍舉行會談,不難發現,中日關係改善有著特殊的時間點和突然性。
習近平安倍見對方都有盤算
改善關係不過是中國作為APEC東道主為了保證會議召開所做的準備,是中國作為東道主應該展現的大國姿態。所謂改善關係是中國在技術層面對日本的「忽悠」,在APEC這樣的國際盛會上,體面得當地接待安倍,展現大國風範才是中國要達到的訴求。
安倍抵達北京說明,習近平的邀請函安倍早已經收到。對於自己邀請而來的客人,習近平不可能避而不見。按照慣例,作為東道國領導人,無論是領導人峰會開始之前還是晚宴開始之前,歡迎每一個參加會議的成員國領導人,與其握手,並簡單寒暄是最基本的程序。習近平不可能在這樣的場合對安倍視而不見。為了不失東道主風範,避免因中日關係不睦造成習近平與安倍接觸時雞同鴨講,會場尷尬,緩和中日關係、提前就習近平與安倍接觸時的會談內容進行溝通就顯得必不可少。中國日本的經濟體量使得任何一個亞太經濟議題都離不開對方。習近平與安倍在APEC期間就中日經濟關係乃至區域經濟合作、亞太經濟狀況進行溝通是不可避免的,為習近平與安倍在APEC期間就亞太經濟問題進行順暢溝通作準備是必然的,這是中國要在亞太經濟領域唱大戲,扮主角必須做的。
因此習近平首次會見安倍無關中日關係的基本格局,無關中國對安倍的基礎判斷,而是中國作為APEC東道主應該作出的常態化舉動。僅僅依據習近平會見了安倍就得出中日關係改善的結論過於武斷。
而安倍此次赴華參加會議也並非沖著緩和關係而來。習近平安倍在會晤中沒有提及此前11月7日中日達成的四點共識中的重大突破,並未提及「雙方認識到圍繞釣魚島等東海海域近年來出現的緊張局勢存在不同主張」。釣魚島問題作為日本挑戰戰後秩序的表現,不從根本上承認具有爭議,不足以打動中國。靖國神社作為日本是否真的從精神層面擺脫戰爭陰影的象徵,不從根本上停止參拜不足以打消中國的疑慮。中日的四點共識里,日本僅僅提到釣魚島卻並沒有公開承認釣魚島爭議,靖國神社問題日本甚至就沒有提。日本在釣魚島和靖國神社等歷史問題上拒不妥協玩文字遊戲恰恰反映了安倍根本無改變中日現狀的誠意和打算。
上任以來,安倍改善中日關係的呼聲一直沒有斷過,但是日本挑戰戰後秩序的動作也從來沒有停過。安倍之所以在APEC之前急於會晤習近平,並在釣魚島等問題上部分妥協,實際上是面臨著國內商界的政治壓力和美國的壓力。
最近一段時期,無論是國際機構,還是日本央行、民間組織,都調低了對2014年日本經濟增長的預測值。日本的通貨膨脹上升,80%以上日本民眾表示並未感受到經濟在好轉。此前日本經濟界人士曾向多維新聞透露,日本經濟界已經向安倍下了最後通牒,要求限期改善對華關係,安倍目前面臨巨大壓力。日本史上規模最大的經濟訪華團多次訪問中國謀求改善中日關係,印證了日本經濟界要求改善對華關係的迫切心情。安倍急於同習近平會見不過是被逼無奈所致,並不是真正有意在中日關係的根本障礙上妥協。
且從美國對中日達成四點共識表示歡迎看,安倍同樣面臨著美方的壓力。4月份,奧巴馬訪問日本,曾強烈敦促安倍晉三加緊改善和中國的關係,通過對話談判來解決彼此間的問題。美國切實感受到了日本將其拖下水的危險。安倍謀求與習近平會晤而不是完全同意中國緩和雙邊關係的條件,這本身就不是在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帶有一定完成任務的色彩。
所以,APEC是中日領導人無法迴避對方的場合,中日領導人都有不是為了改善雙邊關係而見面的現實原因。這決定了中日關係改善與否並非首腦會談可以論斷,即便舉行了首腦會談中國對日本的判斷也不會作出改變,日本在關鍵的問題上仍然沒有妥協。
中日關係改善的基本條件非首腦會談
從大格局講,日本之所以不願意反省歷史,在戰後秩序上越走越遠在於,美國設置的戰後秩序中日本並沒有完全清算歷史。《開羅宣言》規定日本必須吐出侵略戰爭的不義之財,反省歷史。這是清算戰爭罪行、重構戰後秩序的法律基礎,但這個歷史性的判決並沒有執行到位。美國是開羅宣言的締造者之一,本應堅持道義,堅守公道,卻出於戰略私心,刻意採取曖昧立場。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對日本的戰爭罪行進行二次清算,中國必須掌握對日本戰後秩序的發言權。而要做到這些,首先要改變的是日本作為美國兄弟盟友的局面,實現中美在亞太的實力轉變。當中美在東北亞和亞太的勢變完成,中日之間的僵局自然能夠解扣。
中國的崛起勢必徹底解構工業革命四百餘年來的世界格局。中國的崛起為國際秩序進行重新梳理和恰當調整提供了前提條件。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是中國無法拒絕的歷史選擇。歷史將會讓人們認識到事實的本質,也必然會提供機會讓問題得到徹底解決。而這並非一朝一夕的功夫。既然中日關係短期內無法根本緩和,那就應該忍受一段時間內雙邊關係不睦的不利之處,而不是寄希望於在首腦會晤中對兩國死結一蹴而就地解決。
從中日關係看,二者緊張的大背景是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首次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日本挑釁中國是任何一個大國在剛剛衰落時都有的反彈心理。日本要在軍事解禁集體自衛權在於,日本認為中國逐漸強大的軍事實力逼近日本的實力並有超越之勢。日本在政治上對中國圍堵是因為,日本認為可以對抗中國,阻止中國崛起。這一系列動作的背後心理密碼是,欺軟怕硬的日本民族絕對信奉實力。
日本歷來對強於自己的國家當成家長一樣來服從。歷史上,對於強大的唐朝,日本曾數次派遣使者屈尊學習。明治天皇時期,日本還一度陷入對歐洲先進技術的崇拜。二戰後,被原子彈擊碎了自信的日本快速丟掉自尊對美國俯首貼耳。日本認同美國的佔領是認同勝利者應該獲得獎賞的價值觀。日本懼怕中國崛起后對日本的佔領報復和踐踏,因此拚命阻攔。
中國只有在經濟上與日本拉開距離,使日本在經濟對中國形成依附之勢,日本才會認清形勢對中國心服口服,才不會採取用挑起島嶼爭端彌補民眾的心理落差;中國只有在軍事上壓倒性地超越日本,日本政府才會從只要接近軍事實力快速提升就能不被中國趕超的迷夢中醒來;中國只有擁有對美國的絕對影響力,讓施壓日本孤立日本懲罰成為可以操作的政治議題,日本才會從挑戰中國可以不付出代價中脫離。
但是在中美日三方勢變到來之前,僅僅因為習近平與安倍舉行了首腦會晤就斷定中日關係緩和,並不明智。事實上習近平會見安倍並不是因為中日關係到了已經解凍的的地步,而在於中國需要在APEC期間展現大國風範。安倍為了能夠向國內商界交差在釣魚島問題上玩文字遊戲,中國為何不能為顧全APEC峰會大局拿首腦會談「忽悠」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