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高度期待的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將在10月20至23日舉行,中共方面將此次會議稱為中共黨史上首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四中全會,輿論也期盼以此讓中國走向司法更為獨立的時代。這種高度期待源於對於習近平和他領導的中共第五代在過去兩年間,於改革、整風、反腐、軍隊等方面所作出的成效,由此而信四中全會將會再次給公眾驚喜。中共也不斷拿出成績單,但這些成績並不意味著天下太平,習近平雖無遠慮必有近憂。
相反,習目前正處於一個很「著急」的狀態,四中在即就意味著十九大在望,而改革方面,三中全會出台的改革措施有很多尚未起步;反腐雖然打出一個又一個老虎,但是大量的高級別官員落馬以及窩案的發生,震驚中央,讓治貪之路不知走到何時;官員毫無執政能力,完全不具備現代化素質的情況,一時也難以得到改觀;軍隊不僅腐敗嚴重,戰鬥力更是讓人擔憂。「任重道遠」一詞絕不是言過其實,「時不我待」之感或許是習近平在收穫執政成績之時,心底所產生的另外一種感嘆。
改革剛剛抬腳 時不我待
十八屆三中全會被認為近三十年來中共最重要的一次會議,這次會議上將「全面深化改革」確立為主題詞,並向中國人民許下了很多美好的前景,習近平將此作為自己執政十年最大的政綱。不過這個政綱的落實或許並沒有讓習得到滿意。外界現在認為三中全會調整經濟結構的決定導致了中國今年經濟增長目標為7.5%,為23年以來最低,這一點將困擾中共。實際上對於習近平而言,經濟增長的降低並不是問題,因為若以經濟力和增長率作為衡量標準,中國的情況仍好於其他「金磚國家」,深處金融經濟危機、債台高築的西方工業國家便更無法與之相比。客觀而言,尤其是3.66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使中國具備了深化經濟改革的財力基礎,這或許也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批准進一步經濟改革計劃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真正讓習近平擔憂的是改革的落實問題。尤其在三中全會後已然一年的時間裡,很多改革措施或者剛剛抬腳,或者尚未起步。
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前要求改革的呼聲之所以如此眾多,是因為的確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二次改革」的第一隻攔路虎並非其他,恰恰是本應推動改革的當權部門自身。受制於部門自身利益的束縛,在過去十年乃至二十年間,雖然高層多次有意繼續推動改革的前進,結果是越推越保守,甚至導致體制的藩籬越來越高。
僅以關乎百姓生活的養老金為例,在社會保障領域,養老金「雙軌制」一直飽受輿論詬病。目前,由於機關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不參加社會養老保險,退休后卻能享受比企業職工更高的養老金待遇,養老金「雙軌制」一直被視為養老制度的最大不公,社會上要求養老金並軌的呼聲不斷。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對未來中國社保體系建設只提了一句話——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公平」一詞,就蘊含著對過去十年間社保改革諸多失誤之處的矯正。隨後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對公平進行了解答,條例明確提出「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依法參加社會保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亦將「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列為2014年重點工作。雖然目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養老金改革正在進行,但是很多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普通民眾都表達了對於改革公平性的失望。他們認為「國家的標準表述是『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但操作時從事業單位『下手』,公務員沒有一起改,顯然有失公平。」公務員養老保險改革停滯,會造成新的不公。
再如自貿區,作為習近平新政的重要「產品」,三中全會稱「建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在新形勢下推進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要切實建設好、管理好,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在推進現有試點基礎上,選擇若干具備條件地方發展自由貿易園(港)區」。在剛剛過去的自貿區「一歲生日」時,各方學者大多對於這個曾被稱為推動中國經濟改革的里程碑事件表示了「失望」。學術界和企業界的管理人士表示,雖然實施了一些改革,比如簡化了一些行政手續,開放了部分行業的投資,但是改革力度不大。上海自貿區實際負責人戴海波的職務於9月15日被免,這是自貿區遭遇的最新挫折。康奈爾大學中國問題專家普拉薩德稱,上海自貿區的進展步伐較慢,即使以中國推進市場化和金融業改革的逐步和漸進模式來衡量也是如此。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後,全會公報公布「單獨可生兩孩」,對此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各省將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具體實施時間。關於高考改革話題,教育部網站12月7日披露了已經制定完成的考試招生改革總體方案的部分細節,總體方案和高考改革等配套實施意見將於明年上半年出台。針對三中全會決定「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的精神,人社部副部長鬍曉義近日表示,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要分步走,用較長的一段時間完成平滑過渡。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12月5日稱,民政部將綜合構建涵蓋最低生活保障、醫療、臨時救助等專項救助在內的制度體系框架,正會同有關部門起草這方面法規……據統計,在三中決定中所公布的改革各項措施中,有54項官方進行了回應,其中超過七成的回應都是諸如這種「逐步」、「漸進」、「會同」、「協商」,令行禁止的「禁止」、「嚴禁」、「執行」等詞少之又少。
整黨沒有終點 任重道遠
如何治黨一直是擺在中共面前的核心議題,在習近平高舉整風、反腐大旗之後更是如此。今天中共對待整飭官場的種種做法,輿論已經由開始的保持謹慎與懷疑轉為了肯定和支持。習近平曾在在2014年1月份中紀委全會上向著全體中紀委官員表態,稱「有人說現在『為官不易』,群眾說期盼再接再厲,我說要乘勝前進,固化『為官不易』成果」,可見,若沒有來自最高領導人的政治意志和勇氣,沒有一系列的人事安排和工作部署,沒有黨內一整套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短短一年時間取得如此大的反腐成效、一舉擺脫多年來越反越腐的困境,不太可能。
即使對於這樣一位強勢的中共總書記,面對那些密密麻麻的貪官名字和龐大數量,相信也難免會讓他擔憂和焦急。擔憂在於標榜為中國人民代表的中共官員竟有數量如此之多的貪官,焦急在於數量龐大更意味著反腐「任重道遠」。更為甚者,官員的執政能力更讓習近平產生一種焦急心態。因為中國的前途,畢竟主要在於內部問題。除了貪官的跋扈擾亂中國多年,更有一班胸無大略,至少是思想落伍,不是現代潮流的官員為官不為,尸位素餐,在今日的情勢下,這種官員能對改革復何能為。中國政府自身龐大的機構和臃腫的人事,使得大量公務員人浮於事,不作為,這種不作為實際上也是一種腐敗。如果說因官員自身行為的不檢點而使得他們被中共剔除是主觀行為的話,那這個原因就是客觀因素。2014年5月後,李克強在短短半月內5次提及官員執行力的問題。在地方,從省級到基層一線,各級官員也多因為反腐、整風、不敢出風頭以及公務員隊伍不穩而出現「畏難」情況,在政治上表現為群眾路線運動下不得發牢騷的「不敢說」,在經濟上表現為經濟結構轉型而導致的「不敢做」,伴隨著以往「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心態,整個官場呈現出一種「迷茫」和「不為」的狀態。以上的種種官場心態,作為從基層一步步上來的習、李、王等人不可能完全不知曉。現實中,這些政府官員在執行政策中越來越嚴重的投機心理和功利算計,顯然讓他們大動肝火。因為這種做法完全不符合他們理想中第五個現代化——「國家治理模式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表現,那些反腐、整風而怕擔責,擔心經濟結構調整,放緩經濟影響政績,因為個人利益受損有報復心態的官員完全不符合習近平對於地方官員加強執行力的政治要求。官場之弊,是個大問題,如果不能保證官場的明鏡高懸,改革的一往無前也就無從談起,如何解決,能否在自己的任期內治標治本地解決,若說習近平對此心急如焚也不算過分。
承平年代軍隊的戰鬥力
眾所周知,習近平對於軍隊有著特殊的感情。中國民間常謂「愛之深,責之切」,習對於軍隊的要求,也超過其他領域。因為他深刻地認識到,承平之時,軍隊戰鬥力更不能被忽視,唐朝府兵之制,因此廢壞。在新近發行的《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一書透露,2013年12月27日,在紀念完毛澤東120周年誕辰后一天,習近平主持了「一次重要會議」,並發表講話。習近平在會議中說,「我經常看中國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後挨打的悲慘場景就痛徹肺腑!」會上,習近平辛酸地言及中國曾經的落後挨打,並要求軍隊要以「中流擊水」的勇氣「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這是中國軍隊的宿命。「不改革是打不了仗、打不了勝仗的」。而多年沒經歷過大規模戰爭的解放軍,尤其在目前中國釣魚島等問題激化的情況下,如果國家一旦需要他們「保家衛國」,他們能否擔當起這個職責,這恐怕連習近平自己也不能百分百地打包票。如何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提高中國軍隊的戰鬥力,這也是習近平最為著急之事。
這種「著急」近期在四方面得到了完整的體現。首先是軍隊反腐,尤其是谷俊山案,徐才厚案的接連揭鍋。將領貪財,士卒惜命,軍隊腐敗深入骨髓,是明王朝衰亡的重要因素;清朝的覆沒與「纏繞在清軍身上揮之不去的腐敗『陰魂』」也是脫不了關係的。鄧小平「三落三起」中的每次「復出」都是首先從整頓軍隊開始,具體要求中最為強調的一點就是加強軍隊的戰鬥力。如1975年鄧小平任軍委副主席時,提出了「軍隊要整頓」的口號,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毛澤東當時提出的「要準備打仗」。而江澤民為何要禁止軍隊經商,也是出於保證戰鬥力,習近平也是如此。
其次表現在人事上,陸軍中堅將領所在集團軍層面開始大幅換血全軍18個集團軍之中,繼年初5個集團軍更換軍長之後,瀋陽軍區第16軍、濟南軍區第26集團軍兩名軍長近日「換馬」,同時濟南軍區屬下第54及第20集團軍,以及南京軍區屬下的第12及第31集團軍的共4名軍政委亦已「換人」。這樣大幅的集團軍級軍政主官大執位,規模空前。
另一個現象顯示,2014年8月1日之前,習近平僅僅晉陞4名上將,是2010年以來人數最少一年。在今年的這次上將晉陞中,晉陞人數僅為4人。與鄧小平和江澤民相比,1988年鄧小平授予17人上將軍銜,自1989年江擔任軍委主席之後,他在1993年首次晉陞6名上將;根據新華社的報道,在江澤民主席任內,一共8次晉陞上將,共79人。如果照這個趨勢下去,習近平十年內晉陞上將數目將遠遠少於鄧、江時代。
這種對於高級將領的「寡恩」背後是對軍隊中基層幹部和士兵的「施惠」,從目前軍隊的種種動作來看,中共正在加強對於中基層幹部的培養。相比今年數量較少的上將晉陞,近日,已有多名軍官被晉陞為中將。據《解放軍報》報道,這一批被習近平擢升的將官比較年輕。其中有些軍官曾在上世紀70年代末參加過中越邊境戰爭,擁有作戰經驗。他們共同的特點是都出身基層,或者來自精銳作戰部隊,能進行跨軍種多任務作戰。而且這些中將幾乎都不到60歲,這意味著他們還有可能獲得進一步晉陞。由此可以看出,習近平在部隊用人上也開始更多地注重形成公平合理的軍官晉陞制度。
第三是對作戰指揮體系的大規模改進。近期不僅頗受習重視的海軍在渤海、黃海、東海同時期舉行軍演。除了海軍之外,陸軍方面自7月15日起在甘肅省等地舉行10場陸軍兵種部隊跨區基地化實兵實彈演練。南京、濟南、成都等六大軍區派出10支陸軍遠程火箭彈、炮兵、防空旅參加,演練持續進行3個月左右。除卻外交、戰略意義外,結合此前解放軍將建「聯合司令部」的傳聞以及三中全會報告軍隊改革內容,可以將這次「大軍演」定義為中國解放軍欲開啟「聯合作戰」時代的信號。
禮法合治 教化民眾
相比改革、治黨、軍隊這些「大政治」話題,習近平在社會問題上也沒有放鬆心情。在強調法治的四中召開前夕,10月13日習近平在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大量引述中國古代治理國家和社會時主張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的經驗。以禮以法,教化民眾之情凸顯。
這種急於想通過禮法來讓社會回歸到高道德軌道上的努力還體現在習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9月24日,習近平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這是繼去年11月參觀曲阜孔府並發表講話、今年5月4日到北京大學與國學大師湯一介親切握手、促膝交談之後,習近平近一年來第三次表現出親近儒家文化的姿態。
陸媒曾對此評論,當下的中國環境污染、食品安全、拐賣詐騙等惡性事件不斷,道德滑坡,行為失范,以至於被批評為「禮崩樂壞」。社會教化乃國之大事,要扭轉這一局面,非一朝一夕。對此,作為國家領袖的習近平不可能不著急。針對這種情況,他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到理論武器。也希望通過頻繁的「親儒」,急切地向外界表達他要教化社會的心態。
大陸觀察人士發現,習近平在十八大后不久就提出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三個自信」理論后,伴隨著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習近期又特彆強調了文化自信。這恰恰是源於儒家文化數千年來在規範社會倫理、弘揚道德教化、維護社會和諧秩序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從目前來看,這種做法也頗見成效,儒家在中國歷史上教化黎庶、規範倫理方面的成功經驗,正在得到借鑒發揚。
當然除了百姓民風,社會教化,傳統文化、文藝教育外,習近平在教育制度甚至環境治理等事情上都不斷表態。這些事情每一個都很重要,每一個也不容易。而四中全會即將召開,在時間點上的另一個意義就是十八大后已經兩年,面對底下如此之多亟待解決卻可能是剛剛起步,或是仍未開始的事情,自己這十年能否完成,「兩個一百年」的目標能否實現,屆時能否向全黨和中國民眾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或許正是因為這些「著急」,我們才看到了習近平一再的大刀闊斧,一再大步疾行,一再喊出「要求」、「保證」、「執行」。而這些事情的完成,不可能只要求習本人「著急」,更需要中國所有官員乃至整個社會上下一致,完成整個民族的「自我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