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習近平一句「很不贊成」 透露出豐富信息

作者:jessica雪桐  於 2014-9-11 10:0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關鍵詞:信息

昨天,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北師大時,對中國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被從課本中去掉現象,毫不掩飾自己的好惡。他在明確表示「很不贊成」的態度之後說,「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習近平在教師節來臨之際說的這番話,具體到了課本的內容設置,其細緻程度出乎社會的意料,但確實切中了當下人們關心的話題。不久前,一些地方的小學一年級語文新課本,因為刪除了全部古詩,引發了社會的關注與爭議。因此,習近平這番接地氣的話,應該不只是興緻所至的即席發揮。

  有的網友將習近平這番話視作「禁刪令」,猜想著教育部門會不會一夜之間把刪掉的課本補回去,揣摩著明年的高考鐵定的重點應該是古詩詞與散文,甚至似乎看到了未來幾年的考試大綱中滿滿當當的「曲項向天歌」,這些推測,或許有著習慣性的「撥亂反正」思維,很容易放大了習近平講話的必須性,有著過度解讀的嫌疑。

  習近平用「很不贊成」來表達自己對於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的態度,既有著個人對中國傳統文學與文化的熱愛情結,又有著對民族文化傳承的焦慮與期待。這一點,既可從習近平青年時代與作家賈大山的情誼中看出他對文學以及文學創作者的尊重,也可從他引用古詩詞的駕輕就熟中感悟出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滿招損,謙受益」;「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這些出自古代文獻的詞句名言,習近平信手拈來,講話中屢見不鮮。

  因此,「很不贊成」,既是習近平的個人感受,也是習近平對教育界提出的期待與要求;既是業務的,也是政治的。

  從個性化、個人感受的層面去領會,不是教育專家的習近平,這番講話,其實展示了領導人敢於表態的鮮明個性。「很不贊成」,不是堅決反對,也不是絕不允許,直爽中有謙遜,謙遜中有擔當。既沒掩飾個人的好惡,又沒將自己的觀點與態度當成「句句是真理」。這種即興隨和感、寬厚入世感,可以在習近平回答劉軼詢問「我叫你習大大可以嗎」時的這個「YES」中體會,也可以從教師陳燕希望與他合個影時所說的「這個可以滿足」中品味。

  但是,習近平的個人坦率,是與自己對於中國教育現狀的憂患與焦慮緊密相聯的。在他眼裡,「『去中國化』是悲哀的」,因此,「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這是一個對於民族文化心懷尊重的領導人,對於人們在教科書的修改中所期待的敬重與慎重。

  從政治的角度去解讀,習近平這番話不只是入世的,更是面向中國未來的。習近平希望自己所認同、所敬重的民族文化,包括負載在古代經典詩詞與散文中的文學、藝術、道德、精神,等等,能夠成為一代代中國人「嵌在腦子裡」的基因。習近平聽北師大負責人介紹說排在第一的公共課就是「人倫道德」,感慨地引用古人所說的「傳道、授業、解惑」,表示,「教師職責第一位的就應該是『傳道』」。

  習近平這裡所說的「道」,便是民族文化中應該「嵌在腦子裡」的基因。它區別於「去中國化」現象中的、似乎看來屬於純粹的「業」,被習近平擺在教書育人的「第一位」職責,正是因為在他的眼裡,這個「道」,同樣是一代代中國人實現中國夢所應該放在「業」、「惑」之首的品質與素質。

  在習近平的「很不贊成」中,我們不僅應該僅僅讀懂教科書的比重,更應讀懂中國的現狀與未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10:3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