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北大黨委: 有人慾借學術攻擊社會主義制度

作者:jessica雪桐  於 2014-9-1 14:4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關鍵詞:社會主義

在9月1日出版的2014年第17期《求是》雜誌上,3所大學以《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做好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為題,就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集體表態。
  這3篇文章的署名均為學校黨委,分別是:中共北京大學委員會的文章《善用新媒體 打造新平台》;中共復旦大學委員會的文章《引領中青年教師隊伍健康成長》以及中共中山大學委員會的文章《營造務實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
  3篇文章的側重點不同。北京大學側重媒體環境,復旦大學重點為中青年教師,中山大學聚焦校園文化氛圍。
  北京大學在文章提到,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高校師生的思想空前活躍,有著很強的話語能力。因而需要加大工作創新的力度,更加講究策略和方法,不斷提高意識形態工作的科學化水平。
  文章認為,要主動加強網路陣地建設,提高掌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導權的水平。
  對此,北京大學表示,一方面要借力新媒體新平台,主動融入師生關注度高、使用頻繁的網路社區,另一方面要建設和掌握可信、可管、可控的網路陣地。從而「高校黨委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識形態工作主陣地與領導權奠定基礎。」
  文章表示,要主動走到意識形態工作前沿,用深入淺出、生動活潑的話語為青年學生答疑解惑,更好地向他們灌輸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高度重視網路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充分用好各類網路平台,建好網路陣地,通過平等對話和高質量的發言,引導青年,贏得青年。
  文章中提到,北大建立了24小時輿情報送值班制度,設立專門隊伍,使學校能在第一時間掌握輿情動態,第一時間研究對策,第一時間開展工作,牢牢掌握了工作主動權,力爭先行一步,儘早採取措施,確保有效控制和減少負面言論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寫道, 「近年來,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網路上推波助瀾,把學術問題和群眾的個別利益問題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相聯繫,最終把矛頭指向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對網路輿論和社會思想共識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對此,北大表態,要區分幾類問題。
  「對學術問題,要實事求是,加強引導,注意處理好學術與政治、淡化與泛化、堵與疏的關係。對社會問題,要客觀全面,具體分析,不能把由個別利益訴求引起的群體性事件一概說成是敵對勢力的煽動和破壞。對政治問題,要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對觸及黨和國家的原則、底線的言行,要及時、有效、堅決地進行鬥爭。」
  復旦大學在文章中提到,45歲以下中青年教師約佔全校教師總數的60%。中青年教師隊伍的主流是好的,還存在一些不足。「有的在國外生活時間較長,容易拿國外的發展水平和我國進行簡單類比,對我國的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價值觀念存在模糊認識」。
  文章認為,如何幫助和引導廣大中青年教師克服不足,健康成長,是高校黨委一項極其重要的政治任務。
  對此,復旦大學提出了實際工作中的五個導向:堅定政治方向、牢記國家使命、強化社會責任、堅持育人為本、樹立優良學風。
  為落實五個導向,復旦大學提出四方面要求,包括:加強教育引導、強化實踐鍛煉、服務國家發展和改進評價體系。
  在論述改進評價體系時,文章提到要將服務國家、教書育人、學術貢獻、團隊合作等作為評價體系的重要內容,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推行「代表作」制度,更多地關注那些經得起歷史檢驗、高質量、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中山大學認為,當代大學生是接觸網路最廣泛的群體,網路在改變他們學習、思維和生活模式的同時,也影響他們的思想態度、價值取向和人格養成。如何吸引並取得學生信任支持,建設積極向上的校園網路文化,已成為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當務之急。
  文章提到,將學校長期建設的思想政治教育品牌項目和優秀成果上網上線,努力擴大校園網路文化的紅色地帶。也提及開辦心理網站,多平台疏導學生心理問題。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7:5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