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反腐升級 習近平劍指江澤民胡錦濤?

作者:jessica雪桐  於 2014-8-21 15:1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隨著中國反腐逐步升級,與反腐相關的政治八卦亦甚囂塵上,開始侵蝕反腐輿論場。近日,某些西媒網路就刊文聲稱,中國官方公布對周永康立案審查后,中央巡視組隨即到了上海,與江澤民家族關係密切的前光明食品集團董事長王宗南被逮捕,釋放出將反腐槍口對準江澤民的信號。而此類聲音並非首次出現,早先令政策落馬時,也曾被海外媒體解讀為「瞄準令計劃,劍指胡錦濤」。而周永康、徐才厚因貪腐被查,也曾引發過習近平欲藉助反腐針對江澤民派系痛下重手的荒誕結論。似乎每每有高官落馬,都會被一些聲音解讀為中共內部的政治鬥爭,並演繹出一系列精彩的八卦故事。該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在古典政治學里,政治是一種爭取和保持統治權的行為,往往被視為階級鬥爭的重要內容。在現代政治學的話語體系裡,政治指治理社會的行為,亦指維護統治的行為。政治被認為是各種團體進行集體決策的一個過程,尤指對於某一政治實體的統治,例如統治一個國家,亦指對於一國內外事務之監督與管制。任何政治組織內部在集體決策過程中,觀點與思路的差異和爭論不可避免,也都需要最終的權力意志作出決斷。但在一個沒有根本利益衝突的集體內,這種由差異導致的爭論並不意味著要上升到你死我活的鬥爭程度。因此在一些開明的政治學者看來,政黨或政治團體內的政治爭論甚至衝突是正常現象,這樣的「政治鬥爭」其實是黨內民主的一種表現形式。如果從陰謀權斗的角度去解讀,就未免太過狹隘了和陰暗了。遺憾的是,中共許多正常的政治爭論從來會被一些外界輿論泛政治化為權斗陰謀論。由於反腐直接涉及到人事處理,這種陰謀論調就更為突出。

  以歷史唯物主義為重要理論模式的中共,是個非常注重傳承的政黨。例如習近平上台不久即提出「前後30年不能相互否定」,以理順中共60年的政權傳承歷史。如今黨內大面積腐敗危及中共執政合法性、阻礙中國繼續改革發展,因此習近平以鐵腕反腐為改革開路,亦是對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的傳承。而江澤民、胡錦濤作為鄧小平時代的國家領導人,完全遵循了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的治國理念。雖然,江澤民、胡錦濤主政時期受到提拔的一些政治中人後來不乏成為腐敗分子,但也不能由此就認定某位高層的人就一定有問題或被整治。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在江澤民執政期間走上了改革發展的高速路,處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重要節點,在這樣的劇烈動蕩中必然有很多銜接不佳的地方和各種漏洞出現;而其後的胡錦濤則完全繼承了江澤民的政治遺產,並在其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補救政策,在經濟發展逐步開始成型的基礎上發現問題,不斷調整。也因此為習近平今日廣泛、深入地反腐築造了平台。所以,不會割裂毛澤東、鄧小平的習近平,同樣也不會以反江澤民、胡錦濤的方式來傳承鄧小平。

  以政治鬥爭的思維來解讀中國政治,幾乎成為一些外媒評論中共的常態,也因此他們總是看不清中共的思維變化和引發的中國的發展軌跡。當他們在批評中共僵化、死板時,他們自己何嘗不是犯著同樣的錯誤?在這點上,中共指責外界一些人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並不委屈他們。而陰謀與權斗就是其間最大的色盲誤區。這種偏頗、不實的政治見解,不僅讓外界對中國政治產生誤解,同時也的確有人試圖藉此抹殺習近平強勢反腐以促改革的成績。這些人不願意看到一直被他們定義為專制政權的中共可以做出讓世人難以想象的事,因為這樣他們以往的「定義」就會被動搖,他們的誠信就會被質疑。面對這種有意的「誤解」,中共當不為所惑、不為所擾,以過硬的事實、更輝煌的成就予以回擊。

  然而也必須看到的是,外界之所以習慣性地以政治鬥爭的視角看中國,中共自身亦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習近平曾在多個場合提過,中共作為執政者存在很多問題,要想真正地扭轉輿論誤解,就要做到「打鐵還需自身硬」。因此,中共要通過這一嚴峻考驗,必須開啟自省模式,正視造成這種輿論偏見的根本原因。

  其一,中國政治不透明,是外界以權斗思維打量中國政治的最直接原因。政治不透明讓一些學者產生了誤解,認為執政者秉持「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治國理念,將中國政治視為「傻子群體的政治」——以廣大民眾的愚昧無知和信息閉塞作為穩固執政的政治根本。這種政治不透明造成的誤解,給予外界對中國政治廣大的想象空間,尤其是不了解、也不太願意深入了解中國具體情況的海外媒體,對中國政治的報道與解讀只能基於符合市場需求的想象,因此各種出格的權斗劇情爭奇鬥豔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更重要的是,在不透明的政治環境下生存的民眾,由於不了解,也沒有其他途徑了解中國高層政治的現實情況,因此當這些八卦演繹成為唯一消息來源時,極易被民眾接受。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八卦演繹傳得久了便被當成了事實,而被當成事實的故事又進一步堅實了政治八卦傳播的平台,如此循環往複,使中共的權斗印象深入人心,執政形象也逐步損毀。如果中國執政黨看不到這一危機,依舊不改變政治不透明的陋習,輿論的誤解將會為其後的執政帶來無形的阻礙。

  其二,中國政治殘留的封建色彩是造成權斗印象的另一主要原因。雖然中共早在成立之初就跟隨五四運動的洪流,展開反帝反封建的政治鬥爭,但90餘年過去了,不僅中國給外界的印象依然沒有完全擺脫封建社會的舊貌,而且中共自身在「去封建化」上乏善可陳,封建遺毒不僅在中國民間,在中共黨內也仍有空間藏身。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落後,在對社會的管理方式上往往被人指責專制。專制的管理模式容易被人扣上封建的帽子,而封建社會中的權力爭奪——皇權之爭、相權之爭、中央與地方的權力角力——數千年來以藉由各色正史、野史深入人心,權斗早已成為專制的符號之一,因此如果中國不改變落後的治國體系,不轉變專制形象,那麼「權斗」的印記將繼續與之形影不離。

  其三,中共陳舊的政治話語體系也為權斗輿論提供了生命力。長期以來,中共的話語體系都時刻彰顯著濃厚的「鬥爭」色彩,對「鬥爭」這個詞的偏好無論在黨內文件,還是在官媒話語體系中都廣泛存在。不論是「反右」還是「文革」,都能從中看到意識形態的鬥爭長期左右著中國社會。即便是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官媒仍停留在「鬥爭」思維的年代,把「筆杆子」當「槍杆子」使,對一些並無政治惡意的不同觀點統統進行政治掃射,四處樹敵。對「鬥爭」不斷自我宣傳,不但使中國政治越來越偏離現代社會管理的本質,也使「鬥爭」成了中國政治的符號,讓權斗輿論「合理」起來。

  其四,回顧中共歷史,黨內的路線鬥爭確實客觀存在。根據正統的觀點,中共在文革期間,黨內大的政治路線鬥爭就已多達十餘次。文革結束后,人們依舊在為歷史上的路線鬥爭爭論不休,或為之平反,或努力淡化,但「鬥爭」在中國早已成為一個張口就來的政治辭彙。

  雖然現在已經有許多聲音開始呼籲中國政治要「去鬥爭化」,但積重難返,數十年來中共形成的鬥爭習慣與思維定勢並非朝夕之間所能扭轉。雖然中共在正式場合已經不再提路線鬥爭,但僅僅在宣傳上對「鬥爭」一次的簡單迴避並不能真正改變根本,只有改變自身作為才是最好方式。而改變過往對待「鬥爭」的非正常做法,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正是習近平三中全會所強調的。

  整體來看,權斗輿論對中國政治的偏見,以及在這種誤讀下演繹的政治猜測和八卦故事,已經嚴重損害了靠反腐贏民心的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習近平、王岐山掀起的反腐行動的正當性,成為對習近平執政的一個嚴峻考驗。中共在應對外界輿論的同時更需要檢視自身。如果不改變以往習慣性的簡單、僵硬思路,不讓政治透明,治理體系不能儘快現代化,那麼中共一再痛恨和批駁的「別有用心」的外部勢力,很可能不斷以「權斗輿論」干擾甚至羈絆中共苦心經營的改革及發展,在輿論範圍爭奪人心,以圖使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大變革時「破功」。這是中共必須警覺的。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5:3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