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排山倒海的討伐聲浪中,沉默寡言、面貌兇惡的周永康斷送了政治生命。
在過去超過一年半的時間裡,共產黨的紀檢人員埋頭調查他的家人和部下,顯然發現了錯綜複雜的腐敗問題,然而受到官方控制的中國新聞媒體卻閃爍其詞。一周前,黨的反腐部門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宣布對周永康立案調查。自此以後,秘而不宣成為了過去,大量的報道、講話和評論文章噴涌而出。相關文章中共中央對周永康正式立案審查 周永康三名前部下被開除黨籍 周永康家族聚斂巨額財富被調查 周永康涉案,鄉親們替他抱不平 消息稱周永康已被正式調查
周永康的倒台給了中國新聞媒體一個難得的機會,可以去挖掘高層貪腐及中飽私囊的陰暗面,尤其是權貴家族如何將政治影響兌換成巨額財富。網媒、報章和雜誌詳盡地描述了在周永康周圍滋生的可疑交易和裙帶關係,還利用圖表展示了,他處在怎樣一個盤根錯節的關係網的中心。
儘管這些揭露大膽詳實,但是周永康的倒台仍然是遵循官方腳本展開的。曾經聲譽不容質疑的黨的領導人,一旦失勢,就驟然從道德楷模變成了眾人唾棄的對象。周永康的命運與薄熙來如出一轍。後者曾是政治局委員,雄心勃勃,2012年因家族醜聞而倒台。同樣的模式還適用於一系列失勢官員,可以追溯到1976年打倒四人幫,甚至早得多的時候。
「這件事是被當成個人落馬,沒把它做為是很深的體制問題的一部分,」鮑彤接受電話採訪時說。他曾是高級官員,在1989年的民主抗議遭鎮壓後身陷囹圄。
「周永康可以揭露批判,但是不能揭露批判產生了一個周永康的體制,」鮑彤說。「我倒想知道,當初他為什麼被提拔重用了呢?」
並不是說有多少人會同情周永康,就連黨的批評人士當中也沒有。近一段時期的中國政界領導人里,沒幾個比他更不受歡迎。
周永康的權勢跨越了石油產業、西南省份四川,以及國內的安全系統。他從石油行業起家,後任四川省委書記並據此建立了關係網,在2012年底隱退之前的五年裡,則全面負責安全部門。周永康一度身為中國權勢最大的人物之一,獲得了無情推進黨的統治及自身利益的名聲。
如今,曾經爭相取悅周永康的黨內官員,又在爭相聲討他。在周永康曾經負責的國內安全領域,警察機關、法院和其他部門異口同聲地宣誓效忠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謾罵周永康。
「中央政法各單位領導幹部一定要深刻領會黨中央堅定不移懲治腐敗的決心和意志,」周五的一篇報道稱,接替周永康擔任中央政法委書記的孟建柱告訴官員,「充分認識周永康嚴重違紀問題的巨大危害性。」
在共產黨宣布之前,隨著周永康的家人和親信受到調查,中國的新聞媒體只能間接提到他。但現在,它們有了難得的機會來描寫最高層的腐敗。商業雜誌財新《新世紀周刊》尤為突出,刊發了一系列調查性報道,記述了周永康如何積聚權力,他的親戚和下屬如何斂財。
儘管中國記者很享受這個抨擊「老虎」——因腐敗而下台的高官——的難得機會,但批評的深度仍面臨著多種限制。已經發表的針對周永康的指控,停留在其家族的財富,以及他的家人與它曾擔任總經理的國有石油企業中石油之間的交易。但揭露濫用職權的空間要小得多,而批評人士稱,在周永康任內,濫權現象四下蔓延。
「中央政府從一開始就允許媒體報道,就為了給調查創造支持,一開始是間接報道,現在是直接報道,」北京外國語大學新聞學副教授喬木在接受電話採訪時說。他的研究方向是政治宣傳。
「但這些報道和對薄熙來的報道都很像,都更關注經濟問題,」喬木說。「其他問題無法去探討。這個決定背後有怎樣的政治鬥爭?當初他是怎麼上台的?誰支持他了?」
上周,至少一個黨組織(中部省份河南的省委)告誡官員,「要及時有力地反擊敵對勢力和別有用心的人借題發揮、惡意炒作」。
此前曾聲討過周永康的北京知名律師浦志強的遭遇,對其他人來說就是一個警告。去年2月,浦志強在幾個頗受歡迎的中文網站上發表了一份聲明,稱周永康「禍國殃民」。
如今,浦志強身陷囹圄。在參加了一場紀念天安門廣場六四鎮壓事件25周年的聚會後,浦志強因涉嫌尋釁滋事、「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而遭到逮捕。
宣布周永康被立案審查的同時,共產黨的領導層還宣布,中央委員會將在10月召開下一次重大會議,屆時將討論「依法治國」。黨辦出版物表示,周永康的下台表明,習近平致力於進行系統性的法治改革,以制止腐敗。
「周永康落馬,宣示不會有反腐的禁區,」共產黨的主要報紙《人民日報》網站上刊登的一篇評論文章寫道。「法律面前沒有不受制約的特權人物。可以說,這正是法治的真正意義所在。」這篇文章廣為流傳。
但類似的承諾以前就有過。
「加強制度建設和創新,形成完善有效的體制機制,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一名高官在2007年譴責一名因腐敗判刑的前黨內領導人時說。「失去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
講出這番話的官員正是周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