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在西方國家是闔家團聚的大節日。聖誕節這天,缺心眼兒一根筋的老美經營的商店和餐館一般都打烊,唯獨不願意放過任何賺錢機會的華人的店鋪和餐館在這一天照樣開門迎客,歡天喜地地迎接由老美讓出來的這部分食客。這一天的中餐館比平時的生意好上幾倍。不願意憋在家裡的各族裔民眾,逛街看燈走累了,別無選擇地只能到中餐館喝酸辣湯吃點心。聖誕節這一天的中餐館可以說是「金機獨利」。
在美國,華人店鋪和中餐館密集的大城市前三位是紐約、舊金山、洛杉磯。有消息說,紐約華社的中餐館,家家爆滿,忙得不亦樂乎,跑堂的是最辛苦的一天,廚師是最累的一天,老闆是收錢收得最緊張最過癮的一天。
伴隨著這個消息,有華文媒體認為,中華美食已經在美國深入人心,深受歡迎。我聽了這個消息之後,也為我們華人在美國這麼爭臉感到高興,高興得連做夢都在熗鍋。可是醒來之後再一琢磨,這也沒什麼值得高興的,因為咱個人有體會,出門在外,餓了就想吃個可口的;沒有可口的,就湊合一頓,但凡有辦法,我也不去那個以中國的一個國寶級動物命名的由華人當老闆的快餐連鎖店,因為那裡的熟食實在不合咱這些吃慣了地道中餐的人的口味。同樣的道理,除華人以外的族裔,聖誕節這天在街上溜達的時候就發現,除了中餐館開門迎客之外,其他餐館都閉門謝客,所以,好歹只能到中餐館就餐,感謝神感謝主安排在這沒有第二選擇的一天還能吃上一口麻團,真是天無絕人之路。
西餐講求品味,講求熱量,講求營養搭配……沒有中餐的烹飪過程那麼講究味道。進了西餐館,沒有大聲說話的,睡著了都沒人吵醒你。進了中餐館,比趕集還熱鬧,不管是坐在旁邊還是對面,說話沒人聽得見,得喊。西餐廳還有一個特點,廁所和桌上的飯菜一樣都沒什麼味道,而中餐館則不然,特定的地方該有什麼味道就有什麼味道。
人的胃是有記憶的,打小吃什麼慣了,就認準了這是好口味。我們習慣吃中餐,認為中餐好味道,生猛海鮮是大餐,粥粉湯麵是家常味兒。很多華人朋友跟我一樣,不習慣吃西餐,火小了嫌不夠熟,火大了嫌不夠嫩,紅酒像藥引子,咖啡像感冒沖劑……。西方國家的朋友反過來看中餐或許也有照鏡子一般的感覺,華人廚房的鍋里,幾乎所有動物的流口水的口條、下水、腳丫子,跟花椒大料蔥姜蒜一塊燉,都能燉出好味道。山中走獸雲中燕,陸地的牛羊海底的魚,都是上好的食材。坐在中餐館里,鼻子聞一個味兒,吃到嘴裡又一個味兒,吃飽了打出的嗝兒又是一個味兒。
我注意了一下,聖誕節老外吃中餐,跟華人一樣排隊佔座位,但他們點的餐點基本上都是華人不認為是大餐的必要配菜,紐約華人社區的一間酒樓的跑堂說,和華人下館子熱衷山珍海味、大魚大肉相比,老外到酒樓就餐更偏愛中式小點心,尤其喜歡吃蝦,煎炸焗烤的都喜歡,從燒麥、蝦餃、蝦肉腸粉,到麻團、鮮蝦腐皮卷,甚至一些中西合璧的小點心,比如蛋撻、煙肉卷等,常能看到老外餐桌上擺滿一籠籠冒著熱氣的點心。
難怪中餐館老闆樂得合不攏嘴,希望天天過聖誕節,一方面滿足華人老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掙老外的錢,反正是華人不怎麼喜歡吃的都端到老外桌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