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影節新浪潮論壇18日第一場引來UME的吳思遠、時代金典的吳鶴滬、金逸影視的孔原、國盛影業的高軍、上海聯合院線的陳果等影人齊聚,外加一位格瓦拉生活網的劉勇,主題原本夠駿,「致未來五年的電影院」,一開口卻跑偏了,沒能看到各位大佬對未來藍圖的精心描摹,倒是看到了他們對電商的牢騷和恐懼。
此間,吳思遠對團購帶來的惡性競爭大發苦水,並提出政府部門整頓市場的呼籲,高軍則將矛頭直指「電商指染電影業,是攪局者,是投機人!」。在過去若干年,我們對電影院的危患認知,頂多的停留在偷票房的頑疾上,鮮有人站在各位大佬們的視角睥睨業態。反過來,我們也很難看到大佬們站在觀眾的立場上看待票價。而事實上,近年票房劇增,越來越多人走進電影院,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於網路電商的福利。正如活動中大學生所言:「我們是大學生,是無產價級,正是因為電商價格,所以有機會進入電影院,而且逐漸形成觀影習慣,而不是在網上看盜版。」主持人也順勢拋出了「大學生需要電商價格」的話題,然而大佬們似乎並不感冒,僅有吳鶴滬接話,並以觀眾「最好不花錢還能拿禮品」輕率回應。
幾位大佬對電商的牢騷,其實是對低票價壓縮利潤空間的不滿。在座的幾位,除了劉勇是來自網際網路,其餘幾位均為影院代表,且都來自影院江湖的名門望派。正如我們在武俠片中看到的情形,名門望派多重視保護自己既有的江湖地位,如能在井然的江湖秩序里財源滾滾,他們輕易不會打破平衡。可短短五年,影院由700家擴展到驚人的4000家,新起影院若想分得一杯羹,就得打破舊平衡,而原本挺拔的影院欲更上層樓,也得拖垮周邊雜草,在無所不用其極的銷售競爭中,團購作為新生銷售利器也就直接滲透到了影院終端。眼前幾位有機會有資格站在論壇上的名門望派,想必並非團購的始作俑者,雖然團購還不至於動搖他們的江湖地位,但至少逼迫他們忍痛讓利,對此自然咬牙切齒。而相對利潤的降低,他們更不願看到觀眾的消費習慣從此變遷。
至於大佬們對電商的恐懼,更多的是源於對未知事物的惶恐。電商對影業的滲透,除了表現在低票價的團購上,新近還出現在了資本運作領域。以阿里巴巴的娛樂寶為例,動用的是網民的錢,從前期投資開始就力圖捆綁投資者的後期消費,完全打破了傳統電影的營運模式。娛樂寶雖然還不健全,也尚無成功案例,但電商對影業得野心昭然,對消費習慣的洗腦也初現端倪,恍惚之間,一種可能性的江湖新勢力楚楚欲動,影業江湖的血雨腥風山雨欲來。在這種潛勢力疑雲中,未來五年的電影院會是什麼樣子?恐怕得請馬雲等電商巨子方能共同描摹了。
當然,對享受過團購福利普通大眾來說,只會高呼讓電商來得更猛烈些,未來對他們來說再簡單不過,不管電商介入與否,團購是否繼續,他們只關心花更少的錢看更好的電影,有更方便的渠道享受更舒適的服務。關於這方面的未來,幾位大佬們這次卻並未涉獵。作為業界頂尖大佬,吳思遠反倒是對票價十二年未隨貨幣通脹憂心,在這裡只能說電影院真是太狠了,通脹后票價依舊能保持高額利潤,可見此水之深。難怪現場有人提出,80塊錢的價格在歐洲都能看20多場電影了。
不僅僅是票價,影院的服務若干年來也未見如何進化。本人作為UME貴賓客戶,上周的購票體驗就不甚美妙。當時提前電話預定訂了《哥斯拉》巨幕坐席,由於臨時有事,來不及按規定的提前三十分鐘取票,於是致電對方希望對方能留座,但對方的接線員以規定為由拒之,其實我也沒抱多大希望,只是想爭取一下,並建議他們多為老客戶考慮,制度應該變通些,對方卻非常不耐煩,啪地把電話掛了。由於本人深愛電影,加上每周要給若干專欄寫影評,不定時還有報紙雜質約稿,電影院已經成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作為UME十二年的老客戶,當時的感受真的不甚美好,要不是報紙專欄已約該片評論,加上3000元的會員卡餘額尚足,還真就放棄觀影或換下家了。後來我在櫃檯詢問才知,其實也可選擇在其官網提前訂票並預支,這樣就可以保留座位了,但UME的接線員卻從未告知過我。現在回頭看來,連大佬們都不關心客戶們的所思所想,更何況底下的員工了。聽不進觀眾心聲的電影院,又何談未來?大浪淘沙始見金,還是讓電商來得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