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事件
6月8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科技委主任魯宇在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主題報告中透露,中國正在開展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技術研究,包括垂直起降方案和傘降方案。目前兩個方案均已完成部分試驗驗證,一些關鍵技術已經取得突破。
專家點評
蘭順正(時評人)
早在今年3月,就有消息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目前正在研發一種可回收用於太空發射的火箭零部件的系統,以降低發射成本,此次該消息得到了官方的證實。如果中國的可回收太空發射系統研製成功,對於中國未來的太空戰略將具有重大意義。
高昂的發射成本一直是各國探索太空的「攔路虎」。據統計,小型運載火箭發射一次大約需要2000萬到3000萬美元;中型運載火箭發射一次大約需要6000萬到15000萬美元;大型運載火箭發射一次大約需要2億美元以上。
為了降低發射成本,各國設想了很多方法,其中就包括重複使用運載器。在這方面,目前美國太空探索公司和藍色起源公司等民間航天企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太空探索公司的「獵鷹9」號火箭已成功實現了將有效載荷送入軌道后,火箭第一級垂直降落到地面和海上平台。2015年11月23日,藍色起源公司的「新謝潑德」火箭則實現了垂直飛躍到距地面100.5千米的高空后,精確垂直軟著陸。
精確垂直軟著陸雖然「前衛」,但同樣存在不少缺點。據中國火箭回收項目研究員鄧新宇表示,垂直降落技術需要攜帶額外的燃料,這意味著火箭只能攜帶較小的有效載荷。同時,「獵鷹9」號火箭還使用了9台小型火箭發動機來創造推力,這降低了整個發射裝置的可靠性與效率。而當前國際火箭主流發展趨勢是加大推力、減少發動機數量。
另一種備選方案是運用「降落傘-氣囊」系統。它包括使用一套被安裝在第一級火箭內的群傘系統,還將得到多個感測器和一套引導降落的飛行控制系統的輔助,最終目標是像垂直降落技術那樣讓火箭精準地落入一處範圍較小的回收區。
相較於垂直軟著陸系統,「降落傘-氣囊」方案技術難度更低而且發射運載能力更大,一旦成功應用,將大大降低太空發射成本,同時讓中國的太空項目在國際上更具商業競爭力。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