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北京「神秘」的部隊大院!

作者:風雨人生路  於 2017-1-19 15:5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流水日記

關鍵詞:北京

說起「大院文化」,有人說北京城本身就是一個「大院」,

故宮---是最完整的「大院兒」

衚衕---裡面有無數的「大雜院兒」

而部隊、機關、這北京特有的「部隊大院兒」

形成了北京特有的「大院文化」。

從公主墳一直到北京西山腳下,空軍、海軍、

通信兵、總後、炮兵、裝甲兵、工程兵、

鐵道兵等司令部依次排開。

那個年代,除了五棵松的301醫院,

差不多隔一段就會看到一個有哨兵的大門,

那時哨位沒今天威嚴,哨兵身後,

是個綠色的木頭崗樓,以備避雨。整條街安靜而神秘。

有段時間,老百姓都稱這裡叫「新北京」

而在這裡大院里長大的60后的人們回憶說:

「從小我們都以為自己是正宗的北京人,

直到年紀很大了,才知道在大院之外,還有一個『老北京』。」

部隊大院都是統一制式,

就像一個個獨立的小社會,

有自己的辦公區、生活區、食堂、服務社、

禮堂、游泳池、醫院、車隊、幼兒園、小學,甚至中學。

培英、育英、群英都是大院的子弟學校。」

這就方便了在大院里一起玩耍,往往一呼百應,

很快就能聚上一群小夥伴一起瘋玩,

有時候一群人叫某個小夥伴:「下來玩!!」 整個大院都能聽到
玩得晚了各家父母就會開始朝窗外喊:

XXX! 回家啦!大夥才戀戀不捨地散去。

而看過《陽光燦爛的日子》、

《血色浪漫》到《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這些以青春為主題的影視劇,

都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北京大院里的生活。

那個特殊年代的印記,勾起了幾代人的特有回憶,

每大院兒里的孩子都有一波兒帶頭兒的,

從起過無數爆笑的外號兒開始,打過無數次「仗」收尾;

一起看露天電影、去游泳館游泳、籃球場打球。。。

也學著穿三接頭皮鞋、一身綠軍裝。

白天黑夜的貓過院子里每個角落。

聽著軍號聲長大,早上聽起床號起床;

中午放學到大院的食堂吃飯;

把院里能玩的玩一個遍,能偷的偷一溜夠。

「發小兒」間,星星點點的親疏遠近喜怒哀樂,

都熱乎許久準備要計較一輩子。

有種所謂「大院兒子弟」的稱呼,

純屬外人強加給「院兒派」孩子們的,

院兒里的孩子從沒自稱過「大院兒子弟」,

只是可能看多了《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方言、高洋等人用驕傲的口吻高喊:

「幹部子弟兇猛,請勿靠近。」

也只是青春的荷爾蒙怎麼揮霍也散不掉,

有一種特質不正經,甚至帶有一些無恥,

可就是充滿著神秘感。

就算這些父母來自五湖四海,多出身貧苦家庭,

但他們的子女卻創造了一種獨特的「紅色貴族文化」

院里的孩子們從幼兒園到小學到中學都在一起,

愛好相近,志趣相通,童年都在這個「小社會」里。

有人說「大院兒孩子沒文化」,

也有人說「衚衕串子沒見識」。

其實現在看來這種不同難分高低貴賤。

在那個以出身論英雄的年代,又都是不諳世事的二貨年齡,

二貨孩子們相遇整出些二貨是非來也太正常了!

就算到了今天,有人問你家住哪?

你要說住公主墳以及以西一帶,

還是會問:「你家部隊大院的吧。」

「大院文化」依然影響一代又一代,

城市裡小區越來越大,

人心裡裝的慾望也越來越多。

昔日的哥們夥伴早已不見了蹤影,

只剩下一幕幕的歡樂童年留在腦海里。

當年,總覺的時間好像無窮無盡,

每一天玩完回家總有個第二天可以接著玩。

曾經是那樣真實而持久的存在,

只剩下眼前的老樓房們默默的向我證明,

那一切確實存在過

曾經有過那樣一種生活,

是活生生的充滿歡樂的真實生活!它叫作:北京的大院。 

從公主墳到玉泉路,約10公里。如今已經是長安街延長線,

在中國近代和現代是中國重兵駐守之地。

熙攘繁華,車水馬龍。

安靜而神秘。。。。。。。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5:3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