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一位男明星近日因抑鬱症自殺。一個年輕的生命就此隕落,其親朋好友和不少社會公眾扼腕嘆息。
在我們身邊,有一群人,他們的身體可能沒有病變,但心理一直遭受困擾,他們不僅需要親人更需要整個社會的關注和支持,他們就是抑鬱症患者。
從某種意義上說,抑鬱症是一個「等概率事件」。無論性格內向還是外向,無論生活在都市還是鄉村,無論學歷高低年齡大小,都可能受到它的襲擾。每位抑鬱症患者都有自己酸甜苦辣的經歷,都曾走過內心的萬水千山。
失眠越來越重
懷疑別人也否定自己
他叫盧永丹(化名),生活在某三線城市,是一位有30年教齡的高中歷史老師。他學識淵博,敬業努力,是連年的高三「把關」教師。平時,他開朗親切,熱愛運動,學校召開運動會和各類競技比賽,教工選手中必有他的身影,賽場邊也總圍滿成群結隊的學生「粉絲」為他吶喊加油。而就是這樣一位人氣頗高的「陽光」老師,卻有著與抑鬱症抗爭接近兩年的經歷。
「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得抑鬱症。」康復已3年的盧永丹現在說起這段經歷還是難掩尷尬的神情,目光有些閃爍。2011年,學校新領導上任,雷厲風行,說話簡單直接,安排工作給人壓力很大。「高考平均分必須提高5分,不然就下崗。」「升學率還得再提高,不然就去看大門。」
起初盧永丹並不在意,但一段時間后,這位領導真讓幾位一線老師下了崗,這讓他很震驚。「他們工作都挺認真,況且每年學生的情況不一樣,並不能保證升學率穩增。」加上幾次模擬考試學生的成績不理想,他開始失眠,滿腦子都是升學率,「腦子一直轉,根本停不下來,很困但是睡不著,白天昏昏欲睡,後來發展到幾乎無法工作」。
盧永丹只好向學校申請休假在家,希望能夠自我調整,但一晃大半年過去了,他的情況並沒有任何改善。「失眠越來越重,懷疑別人也否定自己,痛苦難耐,覺得活著特別沒意思。好幾次出門的時候我都對愛人說,我要是不回來了也正常。可想到女兒還在讀小學,真的心如刀絞,我要是沒了,她可咋辦?我必須解決這個問題。」這時候,盧永丹想到了醫院,「說不定有點用,但也不知道去哪個科看。」他上網搜索得知,長期失眠會導致抑鬱症,應該去精神科治療。
他清楚地記得,那天上午去醫院,他專門戴了帽子和口罩,生怕在醫院遇見認識的人。在診室門口,他聽見屋裡的另一名患者對醫生哭訴「她想死」。盧永丹忽然覺得有點安心,畢竟自己不是特殊現象。醫生聽完他的訴說,安慰說不要緊張,積極配合治療,給他開了3個月的葯。「吃了葯,腦子就鈍鈍地不轉了,就能睡著覺了。」
一個半月後,盧永丹覺得自己的情況有所改善,害怕吃藥久了會產生依賴,他決定停葯,結果再次失眠情緒變差。盧永丹害怕了,難道自己治不好了?他再次找到醫生。醫生告訴他,按照治療的藥量服用不會產生依賴,但要嚴格遵守醫囑不能擅自調葯。按照醫生的治療方案,又過了3個月,盧永丹終於找回了過去的生活。他說,生活像是按下了暫停鍵,兩年時間像是蒸發了。再次回到講台的那天,盧永丹告訴自己的學生,要善待自己,樂觀生活。
做檢查痛苦
查不出原因更痛苦
其實,像盧永丹這樣能準確找到精神科治療的患者是幸運的。作為臨床醫生,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張海音告訴記者,抑鬱症不僅會導致失眠、情緒低落等,還會產生軀體反應,比如胃疼、頭痛等。
「老百姓通常是哪裡不舒服就去看哪個科,比如胃腸道不舒服就去看消化科,頭痛頭脹就去看神經內科。特別容易造成抑鬱症的漏診,應當引起臨床各科醫生的重視。」
去年,張海音接診了一位某綜合醫院消化科轉介過來的患者。六十幾歲的老太太,在醫院檢查了半年多,一直查不出肚子痛的原因。剛開始,老人在家突然感到肚子劇烈疼痛,馬上去醫院看急診,外科醫生檢查了老人的腹部,沒有壓痛、反跳痛,沒有包塊;體溫、心率正常,白細胞正常,於是吊了一瓶鹽水就讓她回家了。可是不到一個禮拜,老太太又痛了,這次專門去了醫院的消化內科就診。醫生給老太太開具了全面檢查:X線、B超、CT、核磁共振。蹊蹺的是,老人的檢查結果一切正常。
老人著急了,雖然做這麼多檢查很痛苦,但檢查不出原因更痛苦。此後的半年多,她先後做了5次胃鏡、3次腸鏡,均顯示正常。「只要能查出肚子痛的原因,再痛苦麻煩的檢查我都願意。」老人說,「我感到很委屈,因為查不出毛病就意味著我沒資格表達痛苦,而我的痛苦是真實的,不是想出來的。」最後,消化科專家對陪她看病的3個女兒建議,不要再看消化科了,要去看精神科,可能是心理障礙。
可是,當3個女兒對媽媽說要看精神科時,老人勃然大怒,拍著桌子教訓女兒:「我怎麼會心理有毛病?我從小什麼苦都吃過,什麼困難都克服過,堅強得很!你們爸爸死得早,我把你們3個拉扯大,自己在工作單位也是勤勤懇懇,退休后還幫你們帶過孩子。我這麼痛苦,半年多都沒查出什麼毛病,還說我心理有毛病!」
然而,倔強的老人最終還是抵不住疼痛的折磨,無奈之下跟著3個女兒來到張海音醫生的心理門診,並被診斷為抑鬱症。張海音告訴記者,以軀體痛苦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心理障礙在臨床並不少見。曾有研究顯示,軀體疾病與抑鬱症互為危險因素,有共同發病的風險。比如,關節炎、背疼、頭疼的患者患抑鬱症風險是普通人群的1.9倍~3.2倍,抑鬱症患者發生腫瘤、心血管疾病、中風的風險也較高。
「如果臨床醫生從自己專業的角度做檢查,比如腦電圖、CT、胃鏡、B超、核磁共振等都沒有發現明顯器質性改變,那麼患者生理上的痛苦可能就是抑鬱症或者其他心理障礙的表現。最好能建議患者去精神心理科就診檢查。」
酒醒之後
感覺全世界都被掏空了
在北京安定醫院抑鬱症治療中心的診室里,記者見到了年輕的外企白領薛女士,這是她第3次來這裡就診。工作節奏快、壓力大,薛女士下班后喜歡約朋友喝幾杯。「喝點酒『放空』,能放鬆一下。」薛女士以為找到了壓力排解的好方法,哪怕自己一個人,空閑的時候也會喝兩杯。時間長了,薛女士開始有點依賴酒精,遇到不順就要借酒澆愁,喝的量也越來越大,一個人喝一大瓶紅酒是常事。
「去年冬天,工作突然變動,家庭和感情的煩惱也都一起湧來。我感覺特別煩,每天只喝酒不吃其他東西。但喝酒帶給我的緩解卻越來越輕了,酒醒之後,整個人都非常低落,感覺全世界都被掏空了。」薛女士說,一年多,她體重增加了近10公斤,酒量明顯下降,喝一罐啤酒都會醉,記憶力變差、失眠,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特別沒有自信。「去乘地鐵,好幾次我都想跳下去。」
醫生張玲給薛女士開了葯,並囑咐她:暫時不要上班,必須要戒斷酒癮,一滴都不能碰,否則會加重病情,積極治療會好的。同時,還建議她去檢查一下肝功能,酗酒對身體的損害也不能忽視。
在記者採訪的一個上午里,診室里出現了更年期媽媽、外來務工者、公務員、教師、企業職工。他們或因親人故去難以走出悲傷,或因「壓力山大」生活節奏失控,或因感情創傷久未癒合等原因,受到抑鬱症的攪擾。在診療過程中,不少患者都疑惑地問醫生:我是不是「小心眼」才會得抑鬱症?張玲總是溫和地回復他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這麼一面,只是在有些特殊時期被放大了,這是暫時的,都會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