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十六個視角看中國全面小康「路線圖」

作者:風雨人生路  於 2015-10-27 15:4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

關鍵詞:路線圖, 中國, 小康

十八屆五中全會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到「十三五」末,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已經確定,規劃未來五年的「路線圖」將是本屆全會的主題。

我們總結了《瞭望》歸納的十六個視角,以期全景展現未來五年中國布局。

一個重要目標: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十三五』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這個奮鬥目標來制定。」  

距離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時間節點,只有5年時間。這意味著,「十三五」期間,就是衝刺收官階段。 

在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韓保江看來,「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將是『十三五』期間最直接、最艱巨、最根本的硬任務。」「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不可能再推給下一個五年規劃。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挑戰,都得直接面對,直接解決。」

一個重要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仍然存在

謀大事必須順應時勢。7月2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當前,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發展既面臨大有作為的重大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相互疊加的嚴峻挑戰。

展望前程,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改革發展任務光榮而艱巨。未來的五年,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能否延續,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兩個百年」目標能否順利實現。

一個重要歷史經驗: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

「我們要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更加有效地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在改革開放以來打下的堅實基礎上,堅定信心,銳意進取,奮發有為,繼續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7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這樣強調。  

「繼續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一條十分重要的歷史經驗,也是做好「十三五」規劃各項工作的一個重要思想。

一個總體方針:「四個全面」和「六大建設」

2014年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期間,首次提出「四個全面」戰略發展布局方向,並在數十次公開講話中,闡釋或提到了「四個全面」。 

7月2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關於制定「十三五」規劃建議問題時,習近平再次強調,「推動「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 

權威專家認為,「四個全面」的發展布局,最終要體現在「六大建設」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上。第一個百年戰略目標,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的建設等多方面。其中,經濟建設是中心,政治建設是保障,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

一個全新思維: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

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有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  

綠色發展無疑會成為「十三五」規劃的一個重要發展理念。在「十二五」的後半程,保持了多年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出現了顯著變化,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而同時長期積累的資源環境問題集中爆發。「十三五」時期,單憑規模驅動以及傳統的「依靠高污染、高消耗推動高增長」的經濟哲學,無疑需要退出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舞台。

一個發展立足點: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研究制定「十三五」規劃,要堅持「六個必須」。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7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的。而其中「第一個必須」就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這個「出發點」、這個「落腳點」,一直是執政黨的核心執政理念,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再三強調的和最為關心的。十八大報告確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核心內容之一就是實現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十三五」期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的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因此,「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無疑會是「十三五」規劃遵循的一個主旨。

一個推進增長的主脈:中高速增長,中高端水平,發展實體經濟,培育優秀企業

「十三五」時期的發展任務中,經濟增長會被放在突出位置。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常修澤認為,這是與「十二五」規劃不同的一個核心要點,說明經濟增長會成為未來一段時間的一個重要問題。 

5月下旬,在浙江考察聽取「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和建議時,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制定「十三五」規劃研究上需要突破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要深入研究保持經濟增長的舉措和辦法,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挖掘增長潛力,培育發展動力,厚植髮展優勢,拓展發展空間,推動經濟總量上台階。」

一個關鍵之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5月下旬,就研究制定「十三五」規劃在浙江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提高我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關鍵舉措。並就此提出: 

「要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深入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積極培育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 

除自身國情之外,國際形勢也對中國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了倒逼壓力。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談到,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再工業化、日本的工業智能化等,都對中國的工業發展形成了挑戰。「高端製造業方面國外有比較優勢,中低端製造業方面又有生產成本更低的國家對中國形成替代。要改變兩頭受擠壓的困境,有賴於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一個驅動戰略: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今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說,「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5月份,在浙江考察時聽取對「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和建議時,他更明確地提出了「七大創新」。  

顯然,未來一段時間,尤其是「十三五」期間,要實現國民經濟的成功轉型發展,確保我國在國際競爭格局中佔據有利地位,就必須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大程度激發創新活力。

一個薄弱環節:農業現代化滯后

「把13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離不開農業的現代化。在糧食產量連續增長超過十年之後,中國農業發展到了一個十字路口,過去主要依賴資源環境的農業增長模式已經走到極限。

5月27日,在浙江召開的華東7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同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薄弱環節是農業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是各種現代化的基礎,是國家安全的重中之重,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糧食安全,何談其他現代化。  

怎麼確保糧食安全?怎麼提高農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能力?怎麼確保未來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這些都會是「十三五」規劃在加快農業現代化方面要回答的重要課題。  

一個繁重任務:打贏扶貧攻堅戰

按照新的扶貧開發標準,全國還有7000多萬貧困人口。也就是說,在六年左右的時間裡,中國要實現年均減貧1000萬人以上。面對2015年的減貧目標,國務院副總理汪洋曾表示,「減貧目標繼續定在1000萬人以上,表面看數量沒有變,但由於減貧難度邊際遞增,完成任務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

直面扶貧攻堅艱巨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採取超常舉措,拿出過硬辦法,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用一套政策組合拳,確保在既定時間節點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

一個區域性難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省考察期間,聽取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和「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和建議時強調,無論從東北地區來看,還是從全國發展來看,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都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目前東北地區發展遇到新的困難和挑戰,這其中有全國「三期疊加」等共性方面的原因,也有東北地區產業結構、體制機制等個性方面的原因。

針對「十三五」期間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這個區域發展難題,他特彆強調,不創新就要落後,創新慢了也要落後。他提出「四個著力」的要求,強調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須著力完善體制機制、著力推進結構調整、著力鼓勵創新創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形成一個同市場完全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體制機制,是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治本之策。

一個改革方向: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關鍵是把准了改革方向。對「十三五」規劃而言,成不成功,關鍵同樣也在於是否把准改革方向。

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期間,聽取對「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和建議時指出,「改革是培育和釋放市場主體活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動力。要圍繞破解經濟社會發展突出問題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深化改革,增強改革意識,提高改革行動能力,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加快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

一個法治經濟的要義: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法治化軌道

7月20日,針對「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必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治體系,加快法治經濟和法治社會建設,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法治化軌道。」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期間也強調,「要加強對領導幹部的法治教育,對社會領域出現的各種問題,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解決。要樂見群眾用法、支持群眾用法,使人民群眾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展望未來,「全面依法治國」今後將與經濟新常態、社會新轉型結合在一起,為中國經濟轉型掃清障礙。只有把「有形之手」所有可能的行動,全部納入法治的框架,「無形之手」才能收放自如、創造活力,才能「逼出」一個清廉的政府、「逼出」一個更好的市場經濟。

一個對外開放的重點: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

「必須深化全方位對外開放,妥善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推動互利共贏、共同發展。」7月20日,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就研究制定「十三五」規劃的建議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六個必須」之一,就是深化全方位對外開放。

在此前3月底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他就向中外企業家代表表示,「中國將越來越開放,中國利用外資的政策不會變,對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的保障不會變,為各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提供更好服務的方向不會變。」明確了中國將繼續堅持對外開放,世界各國及各國企業將獲得新的合作契機。  

在專家們看來,即將到來的「十三五」時期,「一帶一路」和自貿區建設無疑會大放異彩。新時期的深化全方位對外開放,既能為實現中國夢創造有利國際環境,也能夠放大命運共同體的正面效應,讓周邊以及更多的國家搭上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或便車,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一個從嚴治黨要求:核心力量的組織重塑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的江蘇講話,在「三個全面」基礎上,增加了「全面從嚴治黨」,使得新時期我國治國理政的總方略從「三個全面」發展為「四個全面」。 

7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部署「十三五」規劃問題時又一次強調:「必須貫徹全面從嚴治黨要求,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確保我國發展航船沿著正確航道破浪前進。」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在貫徹落實『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中,『全面從嚴治黨』就是核心、是關鍵。」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說,「如果『全面從嚴治黨』搞不好的話,那麼『全面深化改革』就不可能成功,『全面依法治國』就不可能實現,進而必然導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受阻。」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 00:1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