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熱后的冷思考
柴靜女士的《穹》片轟動了全中國甚至全世界,她以美國家屬和持有美國綠卡者的身份,自掏百萬之巨,為了全中國人民過上更高質量的生活,做了一件大善事,值得點贊;我身為從業23年的媒體人,渾渾噩噩無建樹,面對柴靜女士高水準的製作,羨慕不已。
但是,碧華先生依然有話要說——
《穹》片為何引起轟動?
毫無疑問,《穹》片達到了它最初的預想,即全民關注。為何會引起全民關注?A、環境污染問題令國人深惡痛絕,人人都期盼碧水藍天,極易引起共鳴;B、新聞調查使用了許多煽情畫面或煽情語言;C、大多數胸懷新聞理想的媒體人終於有了一個令他們感到爽心的樣板,覺得解氣,於是推波助瀾。
《穹》片的硬傷在哪裡?
A、不該借患病的女兒來導出全片,這種煽情有悖新聞倫理,也有違科學常識。柴靜的女兒在子宮中就被診斷出有「良性腫瘤」,於是她以母親的身份要為天下更多的孩子爭取更好的成長環境,母愛,是最易引爆淚水的詞語,但柴靜將女兒的病因輕而易舉地引導到霧霾上來,有失科學。眾所周知,疾病有環境因素,也有遺傳因素,特別是母體的健康與否十分重要!據北京知情人士透露,柴靜是37歲的高齡產婦,並非最佳生育年齡,柴靜是大煙槍,還經常熬夜,這些不良生活習慣是否也是胎兒患病的誘因之一呢?
B、有「馬後炮」之嫌。霧霾的事兒,國民早已知道,所以並非柴靜首次提出,只是再次提出。事實上是,為治理北京霧霾,北京周邊已拆除或遷走上千家企業,中央已明確「不要帶血的GDP」,正要求各級政府調整經濟結構,產業轉型升級,環境保護力度空前加大。柴靜若是在中央做出這些決策之前拋出此片,則具有更大的震撼力和推動作用。
C、有「空炮」之嫌。如此大成本的製作,如果僅僅只為轟動效應,那麼轟動之後一切又歸於零。最好是有解決中國環境污染的良策,如果進行一次民調,你看了《穹》片之後知道如何治理霧霾了嗎?估計腦子裡一片空白。也就是說,該片只有感動,還是感動,國人卻不知如何行動。
D、有「爛炮」之嫌。有人會替她辯解說,她又不是決策者,又不是科學家,怎能提出良策?不,她提了幾條,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將國有企業私有化。造成污染的企業主要是能源企業,國有能源企業如果被私有化,很可能被外資控股,外資控制了中國的能源企業,後果是什麼?
《穹》片的價值是什麼?
A、引起全民對環境的憂患意識,具有科普意義;
B、成為普通媒體人業務學習的樣本(但學不到,受學識、資金、時間、背景等因素制約);
C、柴靜本人身價倍增。
柴靜的真正動機與背景是什麼?
這是一次精心的策劃,拋出的時間是全國「兩會」前幾天,試圖以此影響高層決策,讓環保力度更大——這是高尚的動機;但也不排除個人動機:愧對自己的孩子,只有完成這樣一件積德的事才能減輕內心的負疚感。那麼,誰授意?有人說,昨天新任環保部部長肯定了她,於是推測有著最高官方背景。如果是這樣,我倒覺得沒必要費此周折,直接讓央視組成一個團隊製作、其他官媒鋪天蓋地跟進就是呀。至於有人因為柴靜在該片中致謝「美國福特基金會」,便認為有美國背景,我不敢妄自揣測。
是否完全是自掏腰包?
國人被柴靜感動,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她自掏百萬元製作此片,我相信她掏了這麼多,但完全是私費么?不一定。既然她從央視辭職,那麼她不再具有合法的採訪身份。但一年中,全國有許多機構和人士接待了她,憑啥接待她?一個販菜的女人別人會理睬么?那麼,柴靜還是沾了「央視記者」給她帶來的知名度的光,使她運用了許多公共資源,得以順利完成採訪。一年中的吃住,若是有人接待,算下來也是筆不小的數目。既然鳴謝「福特基金會」,是不是該基金會資助了柴靜一筆資金呢?如果有,也就不能算全是個人自掏腰包了。
柴靜怎樣做才算最高境界?
A、 站在道德的高地振臂一呼,很容易贏得美名,但於事無補,誰都會嚷「還我碧水藍天」「造福子孫萬代」之類的話,但扯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人人具體為環保做點實事。如,柴靜請你戒煙,請你盡量行走或駕駛電動車,別再坐那4.0排量的豐田霸道車!13億人都想開4.0排量的豐田霸道車的話,霧霾永遠不會消失!
B、 一個媒體人,若只報喜不報憂,不對;若只會報憂而不會報喜,同樣不對。現在的現狀是,許多媒體人一聽到災難就彈了起來,無比興奮;而對現實中處處都存在的真善美視而不見,或即使報道也顯得不精彩。柴靜同樣如此,《穹》片完全是揭露性報道,不是不能揭露,問題是揭露了又不能解決問題的話,只是吸引眼球而已。柴靜若是選一個原來污染嚴重如今成功治污的典型的話,我相信更具樣板價值,它會提振人們的信心,再大的污染也是可以治理的,我相信中國大地上這樣的成功例子是存在的,如果柴靜自掏腰包拍了這樣的片子,我一定建議推薦她為2015感動中國的候選人。而現在,她個人成功了,但留給世界的印象是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事實上,中國大地上既有污染嚴重的地方,也有美得醉人的地方;既有因污染而百姓身體受損的情況存在,也有中國人人均壽命躍居世界前列的事實。
柴靜的行為隱含了什麼巨大信號?
國人只看到了環保問題或柴靜的水平與奉獻精神,卻不知她的舉動隱含著一個巨大的信號,她以非記者身份從事新聞調查,作品得以順利播出,是否是一次破冰行為,意味著中國的新聞宣傳管理將有重大改革?如果有關部門對此沒有解釋,那將會引發一場思想混亂,人人都可以仿效之。
結語:
A、 世界上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曾存在嚴重污染,發展與污染是可以調和的矛盾,但一定是經濟和科技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才能達到;
B、 把矛頭一味指向政府和企業有失客觀,每個人都是污染的製造者和受害者;
C、 名人影響國家決策這樣的風氣不可助長,一個國家要健康發展,須靠集體智慧,靠穩健的制度設計;
D、 地方政府發展經濟要調結構,產業要轉型升級,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也要轉型,一味追求物慾的滿足,只會製造更大的環境壓力;
E、 這場事件最終聚焦到柴靜本人身上去了,而不是全民思考如何治污,這是柴靜始料未及的,從這個角度說,這場策劃沒有獲得預想中的成功。
最後,向柴靜致敬,畢竟你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