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錢為何又叫「鈔票」

作者:風雨人生路  於 2014-12-11 15:3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陳璧耀
「鈔票」如今是「錢」的通稱,但最初兩者卻是各有所指的,錢指的是銅錢,鈔票指的卻是紙幣。
相對於銅錢,紙幣的歷史較短,晚至北宋時才逐漸形成,距今不過千年。然就世界貨幣史而言,我國的紙幣還是最早的。
紙幣的形成是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近日有學者認為,宋朝是我國古代經濟最繁榮的時代,所以紙幣形成於宋朝,恐怕也是時代的必然。只是紙幣當時還不叫鈔票,而是叫「交子」,也叫「會子」。
「交子」的形成,按《宋史·食貨志》所說,是在真宗朝(998—1022)張詠鎮守四川時。張是因為「患蜀人鐵錢重,不便貿易」,才試行稱為「交子」的紙幣的。
四川在唐宋時期和揚州一樣屬於經濟發達地區,但自北宋滅掉后蜀之後,卻被強制推行了鐵錢。鐵錢比銅錢重(每貫重二十五斤),價值又低,這就給貿易造成極大 不便。力氣再大,能拿得動幾貫鐵錢?矛盾一旦走向極點,就會引發變革。所以交子的產生,正可看作是這種矛盾(經濟的發展與笨重的鐵錢)衝撞的結果。
《文獻通考·錢幣二》說:「(宋)初,蜀人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人十六戶主之。」所以交子是在民間富戶中自發形成的,最初是由商人自 制發行的一種紙幣。據李攸《宋朝事實·財用》說,十六戶富人自製發行的交子,是用同一種紙印製的,上面還印有各自隱秘的題號以為私記。「交」是交換的意 思,持有交子者可於異地交換而取得銅錢(所取錢數是臨時填寫的)。但這還不是紙幣,大致與現在的支票或匯票類似,是用於異地交易的,且面額較大。後來轉為 官辦的「官交子」,可用以替代現錢繳納賦稅,這才有了紙幣的含義。但官交子也還不是紙幣,真正的紙幣,其實是從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政府發行「會 子」開始的。會子的面額較小,並規定了與銅錢同時使用,這就具備了貨幣最主要的流通功能。所以,我國官方發行的真正意義上的紙幣,應該是會子。「會」或為 付款之意,意指可與銅錢一樣用於會鈔。
交子和會子的前身,是唐朝的「飛錢」。《宋史·食貨志》中有言,「會子、交子之法,蓋有取於唐之飛錢」。《新唐書·食貨志四》載,唐朝曾因銅的開採量不足 而嚴重影響到經濟發展,憲宗時於是下令禁止用銅生產生活用具。與此同時,又准許朝廷和地方向商人發行一種有價證券,這就是「飛錢」。「飛錢」取義於輕便快 速,所謂「以輕裝趨四方,合券乃取之」。飛錢在當時也只是一紙憑證,還不是貨幣,但可用於大額貿易的異地結算,這就部分解決了流通貨幣不足的困境,所以當 時也稱之為「便換」。到了宋朝的官交子和會子,這一紙憑證才逐漸成了流通的紙幣。
紙幣的名稱最終與「鈔」連在一起,是在金朝。《金史·食貨志三》有「遂制交鈔,與錢並用」的說法,紙幣是在金朝以後才開始被稱為「交鈔」的。
「鈔」字也作「抄」,《說文》釋為「叉取也」,意思是用手指(或用金屬夾子之類)夾取東西。所以夾筆寫字也是「鈔」,如魯迅《致史濟行》「鈔『舊』的《語 絲》」之「鈔」,就是「抄」的意思。舊時經抄錄印刷出版的集子也有稱「鈔」的,如《古文辭類鈔》。由抄錄再引申,「鈔」就有了票據的意思,如南宋范成大 《催租行》的「輸租得鈔(繳租后收到票據)」。所以「鈔」字雖從金,卻是與金無關而與紙密切相關的,用作貨幣之後,就專指紙幣了。金朝所發行的紙幣「交 鈔」,分為大小兩類,其中大鈔以「貫」為單位,有一、二、三、五、十等五種,小鈔以「文」為單位,有一百、二百、三百、五百和七百,也是五種。
但宋金兩朝,紙幣還是和銅錢一起流通使用的。到了元朝,紙幣才成為普遍使用的主要貨幣,當時發行的交鈔就有「中統交鈔」和「至正交鈔」等。《明史·食貨志 五》說,「元世始終用鈔,錢幾廢矣」。元朝是我國紙幣最盛行的時代,除銀元寶之外,通行的全是紙幣,時稱「交鈔」「絲鈔」或「寶鈔」。之所以如此,恐怕與 元朝連年用兵征戰,軍費負擔極其沉重有關,於是就只能靠增發紙幣來彌補財政虧空而「始終用鈔」了。
至明一代,為適應商業發展的需要,初時也曾禁用金銀交易而實行紙幣本位制度,後來稍有放寬,改為以鈔為主、錢為輔的錢鈔并行制度,但那時還未見有稱錢或鈔為「票」的。用「票」來指稱紙幣,是在清朝晚期的咸豐年間。
咸豐三年(1853),政府為鎮壓太平天國,發行了兩種紙幣來籌措軍餉。一種稱「戶部官票」,簡稱官票。官票以銀兩為單位(少者一兩,多者五十兩),所以 也叫銀票。另一種稱「大清寶鈔」,以銅錢為單位,所以又叫錢票或錢鈔。後來「寶鈔」和「官票」合一,這才有了現在常說的「鈔票」。
鈔票的發行,從歷史上看,大多是為濟國用之不足,或只為籌措軍餉。但鈔票不是金屬貨幣,金屬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1 01:4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