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 專欄作者,資深評論人
作為個體,大的時代病我們暫時改變不了,可是我們必須先讓自己能「好」起來。「有爹可拼」的人可以直接去做公務員,「無爹可拼」的人可能只好先去賣麻辣燙。
每天夜班回家時,小區衚衕口都可以看見一個賣麻辣燙的。攤主是個小夥子,他自己調的醬味道很特別,我隔三差五會在他那兒吃一碗。小夥子很健談,每次吃麻辣燙時,他總會和你聊半天。
問他收入高不高。小夥子說,還行啊,不比你們上班差,只是比你們辛苦啊。他說的沒錯,每天傍晚出攤,先在夜市上賣,等夜市散場了,又轉到我們小區門口,每天晚上2點左右收攤。只要天氣不是太差,小夥子基本每天都出攤,一個月下來,1萬多的收入。
這個麻辣燙的小攤只有他一個人撐著,白天睡醒了,在家把東西準備準備。老婆主要是看孩子,偶爾打打下手。這麼算下來,也沒有其他人力成本,小夥子收入確實可以。
一 開始我總以為他是「新生代農民工」,在老家種地沒意思,才來到城市裡擺攤掙錢。有一天他說,他是讀過大學的,不過學校不好,只是個專科。畢業后「無爹可 拼」,再加上學歷不夠硬,沒工作可干。回到老家更是找不上工作,畢竟在這個城市讀了幾年書,相對熟悉這個城市的情況,乾脆還是在這裡落腳了。畢業三年多, 擺這個麻辣燙的攤一年半,之前還做過各種雜七雜八的活計,不過掙錢太少。
聽他說自己也是大學畢業生的那一瞬,有一些震驚。說震驚 或許也不完全準確,畢竟現在大學畢業找不上工作的人太多太多,擺個麻辣燙的攤也不稀奇。但我還是挺受觸動的,也許是因為小夥子的樂觀吧。從沒聽他抱怨過什 么,也沒聽他感慨過:如果知道自己現在只能賣麻辣燙,當初何必花那麼多錢上大學。
有一天和幾個朋友吃飯,大家都在感慨現在的大學 生找工作真難。尤其是對家境不好的年輕人來說,花了那麼多的錢,耗費了幾年時光,到頭來出路竟然和同鄉沒上過大學出去打工的年輕人一個樣——但是,又不完 全一樣。沒上大學直接去打工的,他們都「認命」了,畢竟當年成績不好沒考上大學;可是這些上過大學的,怎麼能輕易淪為和農民工一樣的遭遇呢?無論如何,自 己也是「投資」過大學的。
有人呼籲,大學生不是找不上工作,他們可以去當搬磚工啊。我寫的文章明確反對過這種觀點。在當下的中 國,大學生就業遠不是「找一份工作」那麼簡單,解決了就業者的「吃飯問題」之後,它還有著更大的附加值。工資高低暫且不說,工作背後的社保、醫療,以及未 來孩子的教育問題,不同性質的工作帶來的「回饋」簡直是天壤之別。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公務員與一個搬運工的未來能是一樣的嗎?謀得了公務員的崗位,多少可以給自己一個可期許的穩定的未來,而一個搬運工的未來是什麼?誰又能給他一張明確的生活路線圖呢?畢竟,那些走進大學校門的人都是期許「鯉魚翻身」的。
明 確反對這種觀點,是因為如果過度強調大學生就業的觀念誤區,把過多的板磚都拍在大學生身上,那麼真正的社會問題就反而會被忽視。處於轉型期的中國,戶籍和 社保是就業不能繞開的問題。這二者限制了勞動者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自由流動,製造了就業機會上的不平等,正是因為面臨擇業的大學生深知其中利害,故而更 要拚命地擠入提供城市戶籍和完善保障的單位。
在這種情況下,畢業生根本無法在城市和基層、熱門單位和普通企業單位間進行有效分流。一方面,基層對人才求賢若渴,另一方面,北上廣等大城市卻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高招聘門檻。原因是什麼,無非是地區和城鄉之間的巨大差距,帶來了財富和權利上分配的不平等。
其 實,在我反對「大學生當搬磚工」的時候,也會想起小區門口那個賣麻辣燙的小夥子。理論上你不能去贊同「鼓勵大學生去做搬磚工」,但現實中,如果無處可落 腳,那必須先找個能吃飯的活。十多年前我畢業那會兒,就業遠遠沒有現在艱難,但老師還是強調「先生存,後生活」。
作為個體,大的 時代病我們暫時改變不了,可是我們必須先讓自己能「好」起來。「有爹可拼」的人可以直接去做公務員,「無爹可拼」的人可能只好先去賣麻辣燙。我們必定心存 不滿,但這個世界本來就充滿著不公平,而很多不公平常常就在眼前閃現。如果一味地去抱怨,而不是試圖改變自己所能改變的境況,那隻能把自己的生活搞得更 糟。
我的一位親戚也是一個學歷不高的人,但他在北京打拚,生活尚可。剛畢業那會,住過地下室,在城鄉結合部租房子,工作換了一個 又一個,後來竟然換到了外企。他常說自己「運氣好」,可我知道,如果只是抱怨,而不是試圖改變自己,想方設法挖掘自己的潛力,那麼好的機會永遠都不會到 來。親戚在外企中做設計,他的「設計」能力完全是大學畢業后自學的,然後靠著自己的作品進入了這家外企。我相信運氣的成分,但我更相信努力和吃苦這兩個必 備的因素。
有人說,抱怨是無能的表現。也有人覺得這話有些極端,但我越來越相信它的合理性。遇到過一些「只抱怨不改變」的人,其實只要他們多吃一點苦,完全可以改變自己並不滿意的境遇。
很 多的問題,對大社會來說是有解的,但對於小個體來說暫時是無解的。在無解的境遇中,人總要尋找一些突破口,儘管這個突破口在理論上或許不該成立。就像小區 門口那個賣麻辣燙的小夥子,從理論上講,上完了大學,賣麻辣燙不該是他的歸宿。可是在現實中他只能這麼「突破」自己。我不知道他有沒有未來,但至少他擁有 著這個階段還能說得過去的收入。
其實,對待這個世界的態度,和你征服這個世界的技巧,一樣重要。在一個並不完美的社會裡「畫地為牢」,毀掉的只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