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茅於軾:中國人想拿諾貝爾科學獎得有好奇心

作者:風雨人生路  於 2014-10-19 17:0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關鍵詞:中國人, 茅於軾, 諾貝爾, 好奇心

記者:你以「替富人說話,為窮人辦事」自稱,被人們稱為「經濟學界的魯迅」,你的很多觀點在收穫讚譽的同時,也受到不少詆毀之詞的攻擊。你怎麼看待爭議?


茅於軾:如果看我的博客、我的微博,可以看到有贊成的,也有反對的。而且很多反對者表達非常強烈,這些批評的話里,大概有90%是亂罵,還有10%屬於有一定道理的。我是一個自由知識分子,我喜歡講我自己想到的、感覺到的話,也不隱瞞我的立場。我希望自由表達,當然也非常歡迎別人自由表達不同的意見。因為我感覺我們從小學到大學缺乏這種鼓勵國民創新的教育,思想僵化、因循守舊多了,大膽設想、自由討論少了。


前年我到芝加哥大學去,看到會議廳的走廊里掛著他們大學的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的照片,有多少人呢?70個人,有物理、化學領域的,也有醫學、經濟學方面的。一個芝加哥大學有70個人獲過諾貝爾科學獎,我們中國13億人口一個都沒有。我看了心裡非常有感觸,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我們有非常燦爛的古代文明,但是到了現代,在造福人類的所有重大技術發明中,鮮見中國人的身影,這很值得我們思考。


中國人很聰明,但是卻拿不到諾貝爾科學獎。原因在什麼地方呢?我覺得就是中國人的創造性、打問號的這種精神、好奇心越來越少了。中國人回答問題很了不起,但是不會提問題。其實我們周圍有好多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我舉個例子,比如說一棵樹為什麼朝上長?生物書上說,是因為趨光性,生長的時候需要陽光,所以就朝上長。這個答案是對的。但是一個種子來自地底下,在沒有光的情況下也發芽往上長,它不會往地下長嗎?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很早就想這個問題,後來發現有人也在想,而且把種子放在宇宙飛船上進行試驗,因為宇宙飛船是沒有重力的。


這是很普通的一個問題,需要我們有好奇心去追究原因。經濟學也需要好奇心,如果只有一個固定思維,別的東西不接受,就學不好經濟學。


有生活經驗就會懂得經濟學


記者:經濟學在大眾看來是比較深奧的,作為經濟學者,如果請你向大眾分享經濟學的智慧,你會如何通俗地闡述?


茅於軾:經濟學不管有多深奧,都是從現實生活出發,所以我們學經濟學只要有生活經驗,你會買東西,你會打工賺錢,你有討價還價的經驗,你有銀行的存款,你都會慢慢地懂得經濟學。


經濟學是社會科學中最有實用價值、最成熟、研究的人也最多的一門學問。它既非常深奧,又平白易懂,就看我們怎麼學。一個人不學經濟學也能懂一般的經濟規律,比如說物以稀為貴,這就是經濟學。但是學過經濟學就懂得更深刻,問題看得更透。而且能夠用經濟學的規律來解釋世界,判斷事物的是非,估計局勢的發展。


有一個故事說,從前,有一個幸運的人被上帝帶去參觀天堂和地獄。


他們首先來到地獄,只見一群人,圍著一個大鍋肉湯,但這些人看來都營養不良、絕望又飢餓。仔細一看,每個人都拿著一隻可以夠到鍋里的湯匙,但湯匙的柄比他們的手臂長,所以沒法把東西送進嘴裡。他們看起來非常悲苦。


緊接著,上帝帶他進入另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和先前的地方完全一樣:一鍋湯、一群人、一樣的長柄湯匙。但每個人都很快樂,吃得也很愉快。上帝告訴他,這就是天堂。


這位參觀者很迷惑:為什麼情況相同的兩個地方,結果卻大不相同?最後,經過仔細觀察,他終於看到了答案:原來,在地獄里的每個人都想著自己舀肉湯;而在天堂里的每一個人都在用湯匙喂對面的另一個人。結果,在地獄里的人都挨餓而且可憐,而在天堂的人卻吃得很好。


這個寓言有助於說明什麼是經濟學。人類要生存就離不開物質財富的生產。但是不同的社會組織方式,不同的人際關係安排,生產財富的效率是非常不同的。經濟學就是研究人類社會如何組織,實現高效地生產財富的一門學問。


青少年都該學點經濟學


記者:有人認為,經濟學是政府和企業決策者研究的,普通百姓學了也沒什麼用處。你怎麼看?


茅於軾:經濟學能夠解釋為什麼美國人富有,同樣的勞動在美國獲得的報酬比較高,人們都想移民到美國去。目光膚淺的人往往以為那是因為美國的科技發達,但懂得經濟學的人會有不同的回答。經濟學不僅僅回答當今國與國之間的貧富差距,而且回答人類歷史何以在十九世紀之後進入了財富的高速增長期。當然也能夠回答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我們能夠通過歷史發現,由於古人不懂經濟學,人類的發展大大地延誤了,而且至今類似的錯誤還一犯再犯。可見普及經濟學知識有多麼重要。


對於普通人來說,經濟學也有助於懂得人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觀,處理好和周圍人群的關係,懂得個人的社會責任。學好經濟學不但自己享受人生,同時也能幫助別人享受人生;懂得怎樣賺錢,怎樣花錢,要做錢的主人,不做錢的奴隸。但是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一樣,同樣是學,學得深,學得淺,大不一樣。小學生讀孔子的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和成年人讀的感受完全不同。一方面透徹的理解需要生活經驗,另一方面,更需要深入的思考。同樣年齡的人,有的顯得膚淺,有的比較深刻,差別就在能不能思考。


青少年是處於人生最重要的階段的一群人。他們的人生觀開始形成,他們觀察社會,學習如何處理人和人的關係。可是現在的學校里並沒有很好的關於人生觀和正確認識社會關係的課程。教育部門不是不想,而是沒找到合適的切入點,來討論怎樣建立符合社會需要的人生觀。我認為學經濟學可能是一個合適的切入點。


人文經濟學是大眾的經濟學


記者:你提出建立「人文經濟學」的設想。經濟學本來就是人文科學,為什麼還要建立人文經濟學呢?你所指的人文經濟學和一般所說的經濟學有什麼不同?


茅於軾:無疑,經濟學本來就是人文科學。但是一百年前數學進入到經濟學,使經濟學獲得極大的發展。數學對經濟學貢獻極大。其原因有兩點:一是把財富創造中人和物的關係用數學表達,發現了原來不知道的事物的規律;二是應用數學規劃的方法,找出財富創造極大化的途徑。因此在上個世紀經濟學獲得飛速發展。許多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學者都是精通數學的大師。


然而,這種現代的數理經濟學過於偏向純自然科學,只有對錯,沒有好壞,也不講道德,失去了經濟學應該有的人文精神。經濟學不僅是數學問題,它還涉及社會問題。比如,財富生產就是追求財富最大化,從數理經濟的角度出發,追求的就是財富最大化,這是沒有好壞之分的。但是財富的分配就涉及道德問題。今天社會需要的是在思考如何最大化財富創造之時,經濟學家也應該更多地考慮道德的約束與人文的關懷,在思考如何大力發展市場經濟之時,國家也應該更多地為人民謀福祉、求幸福。一個脫離了社會倫理道德的數學求解是對經濟學問題不負責任的答案。為了糾正這個偏差,建立人文經濟學是必要的。


人文經濟學一點也不反對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而且人文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基礎來自數理經濟學。但是它基本上不用數學,而是要回歸到普通的日常生活,用生活中的語言而不是數學方程式,來說明經濟學的道理。我們相信,再複雜的數理關係也能通過語言把它說明白。而且經濟規律未必一定要用數學才能證明,我們的生活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來說明經濟規律。所以人文經濟學也可以說是「不用數學的經濟學」。這樣會吸引許多缺少數學修養的大眾進入到經濟學。所以它是大眾的經濟學。


事實上已經有許多經濟學家在人文經濟學的道路上努力探索,只不過他們沒有自覺地認識人文經濟學的特點。有許多數理經濟學家逐漸向人文經濟學靠攏,也有一些非數理經濟學家從自己生活的出發追究經濟事物的規律,同樣取得重要的成就。這證明人文經濟學是有巨大生命力的。(山東《大眾日報》,2012年11月16 日,記者王佳聲)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21:2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