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日本怎麼能拿那麼多諾貝爾獎?

作者:風雨人生路  於 2014-10-10 13:1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關鍵詞:諾貝爾獎, 日本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在昨天揭曉,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日裔美籍)獲獎。至此,日本的諾獎獲得者已有22人,雄踞亞洲第一。

    日本人對諾貝爾獎的執念一直很深。2001年4月,日本開始實施第二個「科技基本計劃」,諾貝爾獎也被納入其中。具體目標是在50年內爭取30人獲得諾獎。現在差不多1/4的時間過去了,目標的近1/3已經完成。

    日本儼然已經成為亞洲隊爭奪諾獎的唯一主力選手。為什麼日本能拿那麼多諾貝爾獎?原因很複雜,不是一兩百句話說得清的。

    不過,從一些很小的細節中,我們也許可以看出日本人在諾貝爾獎上成績還不錯的一部分原因。

    實習壹讀君|董蘇豪

    1、日元上的頭像里,萬元鈔票是福澤渝吉,思想家;五千元鈔票是樋口一葉,作家;千元鈔票是野口英世,生物學家。還有1984版和1993版的千元鈔票,頭像是夏目漱石,作家。1000日元的鈔票,大概能買一盒普通點心,或者一盒便當。

    2、日本一直是重視教育的國家。在幕府末期,日本識字率已經達到男子45%,女子15%,跟當時的西方先進國家處於同一水平,遠超中國。
 3、1981年,日本政府提出「科學技術立國」,力爭將引進技術為主的「收割型」戰略,轉變為充實基礎科學技術研究為主的「播種型」戰略,到21世紀初年,日本開始高頻率地收穫諾貝爾獎。而科學界有觀點認為,一個諾獎級成果,需要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有20年以上的充分發展。
  4、每萬名勞動力擁有研發人員的數量,日本133人,我國38人。據2010年的統計,科研投入佔GDP比例國家中,日本的數據是3.4%,世界第一。

  5、有87%的日本人喜歡漫畫、84%的人擁有與漫畫人物形象相關的物品。日本ACG文化中的科學幻想因素十分發達,對提高青年人的科學興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下面這款科學風格的遊戲名作《命運石之門》。
    6、日本是當代發明王國,為了滿足好奇心帶來的偏執症,奇葩的發明層出不窮,雖然他們的本意是力求完美。比如下面這款一邊如廁還能一邊分析尿樣檢查身體的廁所。
   7、教師績效評價機制和競爭機制在日本高校不受歡迎。1919年以來,佔了日本諾貝爾獎得主一半名額的京都大學,校長一直由本校教師投票選舉產生。非教師類的普通員工也擁有投票資格。
 8、日本的學者和科學家申報課題是註冊制,報文部省(教育部)時,只需要在申請書上寫入研究項目和內容,不必層層審批,一定份額的經費就很快撥下來。他們認為教學科研行政人員層層審批才容易滋生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和腐敗。
    9、2002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田中耕一,不是教授,甚至沒有碩士學位,也幾乎沒有發表過論文。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工程師。
  10、在近日的小保方晴子學術醜聞中,小保方晴子的導師常田聡教授停職一個月,其他學位審查委員會成員被訓戒。校長鎌田薫博士5個月的工資削減20%,研究科長3個月份的工資削減20%。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18:5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