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三伏天,一年之中最炎熱的時節。伏,人從犬,貌似是說天太熱,人像犬一樣趴著,因熱而須潛藏的時節。英語中,伏天被稱為「Dog Days」,很傳神。
古人說,「夏至三庚」即入伏,所謂「夏至三庚」,即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庚日。
按照天干地支的計算,每一天都有一個代碼,「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地支」,日期「代碼」就來自於天干地支的排列組合。
例如2014年6月21日夏至那一天為「癸亥日」,6月28日為夏至之後的第一個庚日—庚午日,7月8日為夏至之後的第二個庚日—庚辰日,7月18日為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庚日—庚辰日,於是2014年7月18日入伏,即初伏開始。7月28日為庚子日,進入中伏;8月7日為庚戌日,進入末伏。2014年的三伏天總共是30天。
初伏,是「夏至三庚」;末伏,是「立秋一庚」。也就是說,夏至起的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的開端,立秋起的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的起始。如果夏至與立秋之間有四個庚日,那麼三伏共有30天;如果夏至與立秋之間有五個庚日,那麼三伏共有40天。
以2013年為例, 2013年6月21日夏至,為己酉日。夏至后的第三個 「庚日」 是 7月13 日,庚辰日,入伏。7月23日,庚寅日,進入中伏;8月2日,庚子日,但尚未立秋,中伏繼續。8 月 7 日立秋(2013年夏至與立秋之間有5個「庚日」)。立秋後的第一個 「庚日」是8月12日,庚戌日,進入末伏。
所以2013年的伏天一共40天,即:初伏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
2014年8月7日立秋,這一天恰好是「庚日」—庚戌日,末伏便從這一天算起。從前這種現象被稱為「伏包秋」。實際上,更多的還是立秋之後數日進入末伏,即「秋包伏」。古人有:「伏包秋,涼悠悠;秋包伏,熱得哭」的說法。不敢奢望「涼悠悠」,只要別「熱得哭」既可。
轉自宋英傑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