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哪媽,又嚟搞過?」四年前,觸發粵港民眾聯手上街抗爭的廢粵語行動悄悄再現。多年來以廣州話播出的廣東電視台新聞頻道「正點報道」,上月底突然改為普通話播報,原主播大換班。傳從9月1日起,該台新聞頻道所有欄目將全部改普通話播出。當局對此次廢粵行動不作任何預先公告。事件令廣東觀眾網民大感愕然,批評當局「溫水煮青蛙」,最終消滅粵語!有網民譏稱:「是不是習近平怕聽到 '習總』變 '雜種'?」
廣東電視台新聞頻道現有五個欄目,包括《正點報道》、《新聞最前線》、《廣東早晨》、《查娛飯後》及《新聞故事》;其中前兩者為廣州話播出,尤其《正點報道》為頻道主打,從早上9時至下午5時逢正點播出半小時,自創辦以來一直用廣州話。
事情勾起我對四年前有關粵語存廢之爭的回憶。
2010年7月5日,廣州市政協開會,政協常委會提交的一份提案,引發了粵語存廢之爭與保衛粵語的行動。
這份提案建議:「把廣州電視台綜合頻道或新聞頻道改為以普通話為基本播音用語的節目頻道,或在其綜合頻道和新聞頻道的主時段中用普通話播出」。
提案一出,炎熱的廣州頓時象炸開了鍋,廣州市政協委員韓志鵬當天即發微博稱:「母語告急!嶺南文化垂危!!」 短短几個小時,這條微博便有上千條評論和數千條轉載。
7月9日,當地媒體再添一把火,以《同聲同氣祖孫倆竟變「雞同鴨講」》為題報道了廣州越秀區執信南路小學「封殺」粵語一事,講述了老廣州祖孫語言不通、新廣州人想學粵語而無環境的經歷。
7月11日下午與7月12日下午,一批廣州本土「80后」來到市中心人民公園,以「快閃」方式齊唱粵語歌,不少中老年觀眾也跟著唱起來,曲畢,眾「80后」青年擊掌相慶。廣州「80后」青年擔憂本土文化的失落,成為「粵語保衛戰」的一道斑斕的風景線。
7月11日晚8時,南方電視台「今日最新聞」節目設置投票「粵語真的岌岌可危嗎?」 不到半小時,五千多觀眾投票說「是」。
廣州電視台在市政協建議出台后,連續幾天在主要時段新聞連續報道並稱:「建議一出,就受到不少市民的質疑,覺得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廣州方言和嶺南文化的延續。」 廣州電視台主播王燕連發微博:「一種語言代表一種文化,是廣州人都要撐粵語。」
儘管廣州市政協一再回應解釋,說明提案是建議在綜合頻道和主要頻道的主要時段改為普通話播音,如中午12時至下午2時、晚上7時至10時。並不是要一刀切地取消粵語播音,只是想增加普通話播音。但群情依然激奮,不依不饒,「粵語淪陷」,「保衛粵語」的呼聲沸沸揚揚。不僅廣州人對粵語存亡高度敏感,甚至很多外地人也加入到保衛粵語的行動中。
爭論還波及整個粵港澳地區,以及粵語移民較多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地。其波及范圍之廣,論爭熱度之高,用市政協一位官員的話來說:幾乎超過以往任何一次建議或者提案。 一些著名人士也為「保衛粵語」的行動推波助瀾。如著名媒體人陳揚發表微博稱:「粵語淪陷。廣州TV將出現天坑!被消失的方言後面必定是被弱勢化的文化。請大家在用遙控器投票之前先用鼠標投票,也敬請生活在廣州的外地籍廣州新街坊投票。唇亡齒寒!今天可能被移走的是廣州人的母語,明天您的母語也不會平安。」 《新周刊》執行主編封新城在微博說:「沒有方言的城市是可恥的。」這條微博成了轉發率最高的評論之一。主持人阿丘說:不會方言的當代人是應該汗顏的。鳳凰衛視著名主持人楊錦麟也在微博說:「不可思議,下一步會不會也取消粵劇?作為文化大省,難道就知道這樣釜底抽薪?」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亦表態:「粵語不單是語言,更涉及廣東文化、廣東人喜怒哀樂的感情,我不贊成用普通話取而代之。」 廣州市政協提案委副主任紀可光萬萬沒有想到,因為這份建議,他會成為網友人肉搜索的對象,還被冠以「碎粵神偷」的稱號。
正如陳揚所說:「唇亡齒寒!今天可能被移走的是廣州人的母語,明天您的母語也不會平安」。粵語存廢之爭已超出廣州和廣東,引發上海等方言區等地對其方言處境的討論。7月底,《人民日報》文化版也開設《關注大城市說話》專欄,探討逐漸式微的古老方言何去何從。
語言首先是附著於地域,有其地域性狀即自然物化之空間、地理形態、物質標志的。作為語言的地域變種的方言(dialect)是內側的,它是和人們所屬的地域社會有著更緊密連帶感的語言。而國家標準語(standard language)是外側的,它是國家權力直接地、有意識地介入的產物。這裡的癥結就在於,在語言特別是方言的問題上,公權力應該在多大的程度上介入,應該介入到什麼範圍,該不該干預和引領,在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變為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地域經濟愈來愈顯示其主導的地位,地方共同體的語言的威信(prestige)也愈來愈得到提高的現階段,用公權力來主宰或引導地域方言的流向,顯然是失當的。
在我們這樣一個13億人口、有著九大方言及幾十個少數民族語言的大國,語言的多樣性,提倡各種語言文化之間的平等,是十分重要的。語言是地域的,是資源的,還是權利的,保護語言的自然生態,保持語言的生態平衡也是綠色保護的重要方面。語言環境宜越來越寬鬆而不是越來越收緊。
廣東新聞廢「粵」改「普」,也看出執政者的腦袋裡,還是"語言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陳年定式,這未免令人十分失望。更何況,語言選擇的權利是人的基本權利之一,公權力的干涉和介入,從根本上說是對人權的無視。
奧之細道: 粵劇特好聽,悠揚纏綿
奧之細道: 你老家的越劇也很好聽的,未成曲調先有情
亦云: 粵語 比 英語 都難懂
早年在中科院野外試驗站遇到一批來自香港的大學生觀光團 粵語我不懂 普通話香港學生不懂 最後 唯有 英語 才可以跟他們交流
Serena2015: 方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以開放心態學習方言有百利而無一害。國語、粵語可以並存而非必定互斥。我是廣東人,因為從少學習,所以國語、英語亦相當流利。粵語源於中原
irongeek: 粵語是最後的堡壘,獨立王國。
其他地區都是方言和國語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