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賣掉諾貝爾獎牌又何妨?

作者:心路獨舞  於 2014-12-8 01:3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評論|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賣掉諾貝爾獎牌又何妨?

——一位另類的諾貝爾獎得主


心路獨舞

(獨家約稿,轉載需得到授權)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


美國著名分子生物學家、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最近又添新聞,這位已86歲高齡老人的一生原本就充滿各種爭議,尤其是他對種族、性別等歧視的醜聞與他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科學成就一樣齊名,這次的做法也不例外,他成了尚在世時就拍賣獎牌的首位諾獎得主。124日,他的獎牌在紐約克里斯蒂(Christie's)拍賣行以410萬美元落槌(此前誤傳的476萬美元中包含了定金,《自然》雜誌已更正),這是史上諾貝爾獎牌拍出的最高價,比之前行家估計的250350萬美元還要高出很多。除獎牌之外,同時拍賣的還有沃森在頒獎招待會上的發言稿和講座講義,這份在斯得哥爾摩大酒店信紙上塗鴉的發言稿最後拍價35.6萬美元,講義也拍出了24.5萬美元。


沃森是二十世紀生物學領域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他與英國科學家克里克共同發現的DNA雙螺旋結構徹底改變了生物學的進程,奠定了後半世紀包括基因譜在內的人類多項重大科研發現的基礎。沃森於192846日出生在芝加哥的一個第一代愛爾蘭移民家庭,他小時候和做裁縫的父親一樣喜歡看鳥,曾想過主攻鳥類專業,並因此於15歲獲獎學金進入芝加哥大學,但1946年因為一本書的影響他轉到基因學科,沃森1947年獲本科學位後進入印第安納大學研究生院,於1950年取得博士學位。之後沃森到哥本哈根做過博士后,並在劍橋卡文迪什實驗室工作過,就是在那裡他遇見了成為朋友、合作者並一起斬獲了諾貝爾獎的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1953年回到美國后,沃森先後在加州理工大學和哈佛執教,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莫里斯·威爾金因1953年發現DNA雙螺旋結構而共享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1968年起,沃森開始擔任紐約長島冷泉港實驗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的主任,並將研究方向轉移到了癌症上。1976年他辭去哈佛職位專註冷泉港。1988年,沃森被美國國家衛生局委任為人類基因項目的助理主管,一年後轉成主管。1994年沃森成為冷泉港實驗室主席,在這個位置上他一直工作到2007年因種族言論被暫時停職,沃森旋即宣布退休。冷泉港實驗室主要從事腫瘤、神經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的研究,在這裡工作的近四十年裡,沃森使冷泉港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實驗室之一,被譽為世界生命科學的聖地和分子生物學的搖籃。 除諾貝爾獎外,沃森還獲得過著名的科普利獎(1993)和羅蒙諾索夫金獎(1994)。


與一同獲獎的好友克里克的低調所不同,沃森的一生里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爭議。在政治上,沃森在哈佛期間曾是比較激進的活動家,參加過越南戰爭的抗議,還是堅定的反核擴散的環境主義者。在學術上,圍繞著他和克里克獲得諾貝爾獎的爭議也很大,主要在於他們沒得到授權的情況下使用了英國國王學院的兩位合作者收集的 X光衍射數據,這是DNA雙螺旋結構的重要證據。但所有的這些都沒有比他涉及種族、性別等歧視的言論更有爭議,他曾在多種場合下公開表態反對同性戀,聲稱「如果能夠確定胎兒有同性戀基因的話應該允許母親流產」;他看不起肥胖者,覺得自己「面試胖子時感覺很不好,因為不會雇胖子」;他贊成基因篩選和基因工程,認為愚蠢是一種疾病,10%的社會底層愚蠢者應該用基因篩選去除掉,同時贊成使用基因工程「製造」更多美貌的人;他在人類基因項目上多次踩過倫理線,在任職國家衛生研究所(NIH)人類基因組工程主任期間,沃森曾把一小部分資金挪出,且多次與研究所在政策上產生分歧;他歧視女性,在科學自傳《雙螺旋》中對女科學家羅莎琳·富蘭克林的描述充滿了男性沙文主義;他種族歧視的言論更可怕,如「黑人的性慾更強」和「黑人不如白人聰明」等,這直接導致他隨後的被臨時停職和宣布退休,這事發生在2007年,沃森當時79歲。如果你以為此後他會安度晚年那你就大錯特錯了,2013年沃森又一次因種族言論引起爭議,他說「愛爾蘭人的歷史魔咒不是酒精,不是愚蠢,而是無知」,儘管他本人也有愛爾蘭血統。然後便是最近這次首開活著便拍賣獎牌的先例,此前的一年,與沃森一起獲獎的克里克(2004年去世)家人曾拍賣過他的獎牌,拍價為227萬美元。

被拍賣的諾貝爾獎牌


沃森為什麼要拍賣諾貝爾獎牌,難道僅僅是因為如上所述天性里的愛折騰?我個人覺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甘寂寞。有個別媒體認為沃森是因種族言論受到學術界排擠而落魄,因要幫補家計而被迫拍賣諾貝爾獎牌,我覺得他被學術界冷落不假,但因經濟問題而拍賣獎牌的推論是很站不住腳的,作為冷泉港的名譽主席,他的網頁至今一直都掛在冷泉港網站,86歲的他依舊每年從冷泉港實驗室拿著37.5萬美元的基本工資,在美國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美國總統的年薪也只不過40萬美元。所以,這次拍賣為生計是假,藉此「重新投入公眾社會」(沃森答記者語)才是真,顯然他已達到了這個效果。沃森對《自然》雜誌的記者表示,自己要將功補過,會把拍賣所得部分捐給冷泉港實驗室,另一部分捐給愛爾蘭一所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Cork),幫助他們建立一個紀念數學家(George Boole)的研究中心,因為「我有52%的愛爾蘭血統(拜託沃森你這是怎麼算出來?難道還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獨舞注)」。

冷泉港實驗室網站上沃森網頁的截屏

沃森拍賣諾貝爾獎牌在中國造成的新聞轟動遠遠超過了美國,在國內國字型大小的主流媒體上均見報道。對多數國人來說,拍賣諾貝爾獎牌是很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在有生之年;但在美國,多數人會認為這是他的個人選擇而一笑了之,諾貝爾得主是人,而人無完人,連奇才愛因斯坦也不例外,「高大上」只不過是我們內心的一廂情願而已,不是完人的沃森要賣獎牌就賣好了。沃森拍賣獎牌在中國的新聞效果可能還緣自諾貝爾獎牌的「稀奇」效應,中國目前尚無科學獎項,其他也是寥寥,而美國包括和平獎在內共有353位諾貝爾獎得主,遠超過第二名的德國(102位)和第三名的法國(67位),在全部諾貝爾獎得主中占40%,在科學、醫學和經濟類中占48%,成了這個歐洲獎項中佔主導的「外洲勢力」,因此一個得主的折騰在美國也不會引發太多的新聞效應而已。


沃森的諾貝爾獎牌賣掉了,拍賣結束時,這位86歲的老人最後一次取出獎牌撫摸,從此這塊牌子將不再屬於他,但他的名字卻將永遠和諾貝爾獎項連在一起,誰也拿不走,從這個角度上看,獎牌不過是一個物質符號罷了,並不能代表實質。而作為旁觀者的我,唯願他拍賣的部分金錢真會幫助科研,更願他的餘生會因此少些爭議,內心多些平和。


「心路獨舞 」的微信公號已經開通,掃描可跟隨

評論 (0 個評論)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03:4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