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只有放開競爭才能讓銀行把用戶當上帝

作者:心路獨舞  於 2014-10-22 02:2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評論|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21評論

關鍵詞:銀行卡, 信用卡, 借記卡, 美國人, 生命線

註:最近網友又舉報一些網站和微信公號在沒有得到授權的情況下使用我的文章,有的還是贏利網站,本博的原創文章均需得到授權的情況下轉載,而且必須註明作者和出處,任何沒得到授權的轉載都是盜版,我將陸續曝光並追究法律責任。



只有競爭才能讓銀行把用戶當上帝


心路獨舞


        最近,中國的銀行紛紛開始推廣使用晶元銀行卡,目前除已經或逐步停止磁條借記卡的新發之外,用戶手中的34億張銀行卡也被要求逐步升級換「芯」,從明年起,插晶元卡消費將漸成主流。作為磁條卡的升級,晶元銀行卡在安全性上有了很大的改善,這本是大好事,然而810元的換卡成本多數銀行卻要顧客自己買單,有的甚至要收40元,這種做法在百姓中引起了廣泛的爭議,不少人認為,安全是金融支付交易的生命線,換『芯』是為了堵住漏洞,更加安全,成本理應由銀行來承擔。


        打開錢包,翻出裡面的各種銀行卡和信用卡,數了一下已快有二十張了,在美國這應該不算太多,要是都必須換成晶元卡且像中國那樣收費的話,想必至少要兩百多美元吧,這足夠我們一家三口一個多星期吃飯了,就是下館子三個人一次也不過四、五十美元的樣子,如果換卡要我自己出這麼多錢的話,我相信大多數的美國人會和我一樣毫不猶豫地說不,哪怕關掉收費的賬號、退掉信用卡也在所不惜。不過我又仔細看了看我所有的卡,雖然舊卡無一例外都是磁條卡,但今年寄來的更換卡部分已悄悄改成晶元插卡了,這是我以前沒有注意到的,當時以為是卡快到期時銀行和信用卡公司正常寄來的更換卡(免費),現在看來部分是為了提高安全因素而特意換的新卡。我所用的銀行賬號存款、取款、網上付賬、轉賬等只要不透支都沒有手續費,我所有的信用卡都沒有年費,信用卡按時付賬的話也不會產生任何財務費用,也就是說,我已經習慣了美國銀行和信用卡公司的零服務費,要收費的話,再簡單不過,我立馬換家銀行或信用卡公司好了。


美國人各種銀行卡、信用卡很多

        美國幾乎所有的銀行都設有無手續費的賬號產品,這是由美國銀行之間的競爭造成的。與中國被國營銀行壟斷的局面所不同的是,美國的銀行幾乎全部是私營的,唯一帶有國有銀行色彩的是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但它主要的業務重點在美國金融系統和錢幣財務系統的管理,而不進行私有銀行的操作。和世界上所有自由競爭市場經濟國家的企業一樣,美國的銀行之間存在著強烈的競爭,為吸引不同收入階層、不同金融需要的用戶,銀行會設置不同優惠側重點的服務,比如我現在使用的一個支票賬號是針對工薪階層的,只要把工資自動打入這個賬號,所用的支票本、購物、網上交易等都是免費的,只要不透支就不會產生任何收費,唯一的缺點是利息比較低。要想利息高的賬號也有,比如丫丫信託賬號的利息就擔保不低於4%,其各種交易的手續費也全免,而代價是賬上的錢不能少於一定的數目。以上這兩個賬號都在今年免費寄來的升級銀行卡行列之中。


        美國銀行自由競爭局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來自美國建國初期開國功勛們在治國觀點上的分歧、爭論和妥協,尤其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和漢密頓(Alexander Hamilton)之間。在銀行問題上,漢密頓贊成全國範圍(national bank)的銀行系統,認為這樣做有利於金融、貿易和經濟發展,促進競爭;而傑佛遜則認為銀行權利應下放到各州,全國範圍的銀行可能會造成壟斷。雙方爭論妥協的結果是放開了銀行業的競爭,銀行可以是全國性也可以是地域性的,但在立法和監管上加強。聯邦金融監管的立法權力在國會,監管上有聯邦和州政府兩級,而聯邦政府本身的監管機構又有五個,它們分別是美國貨幣監理署、美國聯邦儲備體系、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儲蓄機構監管署和國家信用社管理局。在市場主導自由競爭的美國銀行業,這種嚴格的監管和立法雖不能完全避免問題的發生,但卻可以使銀行業自身產生糾偏能力,並在問題出現時保護消費者。


        打破壟斷、增加競爭的直接結果更直接表現在西方銀行和中國銀行在利潤構成上的截然不同。在中國銀行業的主要利潤中,利息凈收入、手續費及傭金收入一直都是利潤的主要來源,佔總利潤的70%以上;而國際一流銀行的利潤構成卻相反,收入主要來自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如美國花旗銀行,存貸業務為其帶來的利潤一般只佔總利潤20%左右,而承兌、資信調查、企業信用等級評估、資產評估業務、個人財務顧問業務、遠期外匯買賣、外匯期貨、外匯期權等中間業務卻帶來了80%的利潤。相比之下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中間業務佔全部收益的比重都不高,平均起來還不到10%。很顯然,壟斷讓中國的銀行業坐吃儲戶,競爭卻逼迫美國銀行在提供更多更好服務的同時增強自身造血,這由其利潤結構就可見一斑。

花旗銀行的利潤只有20%來自存貸業務,而中國的銀行超過70%。

        如果再回到開篇提到的因安全考慮中國銀行卡要升級一事上,這要是在美國的話,不僅一家銀行要收費馬上便會有另一家銀行推出免費升級來競爭用戶,而且新型更方便更安全的付費系統也會抓住商機應運而生,蘋果公司新推出的Apply Pay手機付費系統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顯然,只有打破壟斷、放開競爭才能讓銀行把用戶當成上帝,從而真正造福百姓。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3

支持
14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7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1 個評論)

回復 xqw63 2014-10-22 02:28
您是學金融的?了解得真透徹啊
回復 心路獨舞 2014-10-22 02:29
xqw63: 您是學金融的?了解得真透徹啊
我和你一樣理科生。
回復 xqw63 2014-10-22 02:31
心路獨舞: 我和你一樣理科生。
那你得看多少資料啊,佩服
回復 心路獨舞 2014-10-22 02:34
xqw63: 那你得看多少資料啊,佩服
嗯,修了一些金融課程。
回復 xqw63 2014-10-22 02:37
心路獨舞: 嗯,修了一些金融課程。
豈止修了一點,簡直成專家了
回復 8288 2014-10-22 03:06
觸及到利益是不會開放給私人辦銀行的,中石油等等大型國企均如此,中國還有一個非法集資的罪,有不少民企就因這條罪家破人亡,
回復 小皮狗 2014-10-22 03:18
中國人和美國人的消費習慣以及對融資的概念是不一樣的。而中國幾千年的動亂歷史也養成了「居安思危」的心理,這是主導中國人喜歡存款,不太習慣借債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金融機構在美國和中國賺取利潤的方式當然也應該根據國情,民情不同而制定不一樣的方式方法。這無所謂好壞優劣問題。所以將東西方各自不同的特點硬性調換,勢必造成壞賬,滯賬等等問題。
回復 酸柚子 2014-10-22 03:34
牛,金融也精通哈
回復 心路獨舞 2014-10-22 03:36
酸柚子: 牛,金融也精通哈
沒,我也只能寫寫泛財經而已。。。。。。。。。。。
回復 ChineseInvest88 2014-10-22 07:33
鼓掌
回復 meistersinger 2014-10-22 08:21
頂一下
回復 trunkzhao 2014-10-22 08:24
不要跟中國比,就拿加拿大來說吧。美國銀行支票不要錢,加拿大還跟客戶收費。有的爛銀行交個水電費也要收費。還是競爭不充分呀。所以我老是盼著chase 和美洲銀行入侵加拿大。也屬於加奸吧。
回復 wo? 2014-10-22 09:36
沒有競爭就沒有好的服務。
回復 yulinw 2014-10-22 11:42
   強~~趕緊退一張卡去~
回復 nierdaye 2014-10-22 19:00
壟斷讓中國的銀行業坐吃儲戶,競爭卻逼迫美國銀行在提供更多更好服務的同時增強自身造血:中國的很多銀行業務能力不是很強,「造血」功能很弱,也走些偏門。
回復 總裁判 2014-10-22 22:08
中國銀行是有黨組的,作為黨的錢庫之一,保管好,盡量只進不出,除非放貸,競爭是劉翔的事。
回復 bashanyue 2014-10-22 22:11
美國銀行在提供更多服務的「苛捐雜費」也多入牛毛。 我一個有十多萬存款的儲蓄帳戶兩年未動, 利息在0.01%-0.1%之間波動, 卻被收了7個月的"inactivity fees", 每月10元. 這世道,天下烏鴉一般黑!
回復 秋收冬藏 2014-10-23 10:05
美國銀行還為儲戶提供十萬塊的存款保險。
中國銀行和美國銀行整個運籌理念不同,到中國的銀行辦事常讓人無所適從,非常頭大。
回復 我愛月季 2014-10-23 10:13
去年我的CIBC每月郵寄的紙的statement,竟然收2塊加元/月,我只好跟他們說,你們不用寄了,我自己上網查。
回復 tea2011 2014-10-24 07:12
bashanyue: 美國銀行在提供更多服務的「苛捐雜費」也多入牛毛。 我一個有十多萬存款的儲蓄帳戶兩年未動, 利息在0.01%-0.1%之間波動, 卻被收了7個月的"inactivity fees
試試和經理談免去此費
12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13:50

返回頂部